南方有嘉木——温州木材集团发展侧记

                                                                                        南方有嘉木
                                                                         ——温州木材集团发展侧记
  南方有嘉木,一木自成林。
  最近,一个消息传来:温州木材集团,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13.84亿元,企业利润2000多万元,创造了公司有史以来的最好业绩。
  当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昔日规模数倍于己的省内其他木材国企纷纷被“淹没”,而这家曾亏损达800万元的国有企业——温州木材集团,却昂立潮头,成长为全国经营进口木材最大的企业。
  制度创新——
  国企职工成公司股东
温州木材集团旗下的人造板有限公司一些职工,不久前获知了一个好消息:当年他们认购的“负债股”,本息将全部还清,今年开始,股份归职工个人正式所有。七年时间,过去无本钱入股的职工,如今真正摇身一变成为坐享其成的公司股东。
  “负债股”,是木材集团的一项创新。所谓的“负债股”,即由企业担保,职工个人向银行贷款,以入股现金做第一担保,每年所得红利须先付清利息,剩下部分80%用于还本,本息还后,股权归个人所有。
这项创新,可追溯至1999年。
温州木材集团前身为温州木材厂,是1950年创办的国有企业。由于产品单一,加上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激烈,使这个国有企业亏损严重。1991年温州木材厂和温州木材公司组建成温州木材集团,当时,企业已整整亏损800万元。
  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改革。
  1999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被市政府确定为温州市首批产权改革资产重组试点单位。温州木材集团管理层决定从“抓改制”寻求突破口。集团趁着原刨花板厂技改项目中密度纤维板产品上马之机,在不涉及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情况下,组建了集团的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人造板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人造板有限公司,职工个人,包括经营管理者、生产技术骨干和一般职工,以货币入股600万元,占75%。为有利于社会稳定,公司对不入股者不影响劳动合同,更不会强制下岗,股权认购后可以在内部自由转让,愿意买断工龄的也可以买断。所以木材集团的改革平稳过渡。
 在股权认购过程中,一些职工想入股但缺乏资金,这时,“负债股”横空出世。集团率先在温州市试行了“入一贷一”的负债股自愿认购方式,解决了资金难题,职工认购积极性很高。从此,企业与职工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科学地处理好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造板公司改制当年创产值3500万元,这是改革获得的巨大效应。
人造板公司的试点成功,为木材集团公司改革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如今,木材集团已组建了10家股份制公司,共有1715人(次)员工入股,占了77.05%。
“通过职工入股,激活了企业也激活了职工的积极性,工作也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打破了原有吃大锅饭的思想,工人人人是股东,年终人人有分红。”温州木材集团总经理陈敬南说。
  产业创新——
  紧盯市场“风向标”
  “过去,我们企业局限在国内做生意,现在我们是在国内外做生意。”陈敬南说,公司是作进口木材生意的,应对外汇频繁波动、贸易壁垒中,“老国企”已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市场的需求是公司发展的“风向标”。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木材集团还局限在国内作生意。但是上世纪90年代,陈敬南看到沿海城市“家具热”、“装潢热”,木材集团大胆上项目,引进了8只外轮的进口木材。当全省掀起原木销售热,各家公司纷纷进口木材时,国外原木价格纷纷上涨,木材集团却打了一场漂亮的“时间差”、“价格差”、“地区差”的综合战。
  一环扣一环,温州木材集团一边经营好进口生意,一边又在国内进行产业布局。
  从2002年起,集团看到上海生产箱包产品的优势,进军上海滩,建立上海橡塑材料分厂。
  看到福建北部地区人造板的市场空间大,在福鼎按现代股份制公司的要求成立了福鼎绿星人造板公司。
  至今,木材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省外设立了5家分公司,涉足与木材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进行配套的产业布局。“木业为主、业业兴旺”,木材集团的发展如虎添翼。
  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到2006年的7年时间里,公司销售收入从不到1亿元增加到近13.84亿元,是7年前的14倍;利润从120万元增加到2100万元,是7年前的17倍;税金从257万元增加到2430万元,是7年前的9倍。
  产品创新——
  科技孵化“四个拳头” 
  “木材集团刚组建的时候,一无设备二无产品,只有木头。现在公司已经形成了无纺布、橡塑材料、地板和进口木材四大支柱产品。”陈敬南说,产品的合理布局,为集团发展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好的班子和员工,还必须要有好的产品。在选择新产品上马前,公司都会对新产品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在产品开发选择上,主要都是跟木材有关的延伸产品,像公司拳头产品之一的中密度纤维板,还是利用木材的角边料开发生产的,它就是变废为宝的产品。
  说起公司的产品,陈敬南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关无纺布的来历,当时是自己公司生产人造板用到胶,一些多出来的胶就把它放在市场上出售,来买胶的人说他们是用在无纺布上的。对此公司进行了市场调查,发现无纺布市场生意不错,这个产品跟木材有关,又是温州服装支柱产业的配套产品,所以公司决定自己投产做无纺布产品。这个偶得的产品,如今已成了公司的“一号”拳头产品。
  好产品,没有科技支撑还是成不了大气候。于是,公司把大部分资金都用在技改项目上,从1999年到如今,投入资金早已超过1亿元。依靠科技的支撑,形成了集团目前的4个拳头产品———橡塑材料、中密度纤维板、无纺布、进口木材。
  在谈到技改投入时,陈敬南向记者掰起了手指,哪一年多少,哪一年多少,明明白白。当记者惊讶他有这么好的记性时,他说:“我们的技改项目投入都是慎之又慎的,所以每笔数字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温州木材集团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拓、创新,不仅使一个老弱的小型木材企业“枯木逢春”,而且日益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