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之子-1

                                                           ——记全国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曹昌荣
                                                               《中国建材报》特约记者 张绍光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一个晴朗的早晨,记者来到乐清市磐石镇,采访温州钟山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曹昌荣。
      磐石为瓯越名镇,与温州市龙湾区隔江相望,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有“温州门户”之称。温州钟山水泥有限公司位于磐石镇的温州发电厂内。
      走进厂区,一排以蓝、白为主色调的厂房映入眼帘。十几个水泥储存库巍然耸立,映衬着蓝天白云,显得格外威武。一辆辆散装水泥车穿梭往来,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立在厂区内的巨大宣传牌引人注目,上面写着企业的质量方针:“创造一流品质,持续改进管理,增强顾客满意”。记者看到车间里设备井然,大路旁绿树成行,虽然身边响着隆隆的机器声,但看不到飞扬的粉尘。作为一个生产水泥的企业,给人的感觉却是整洁而干净。
在办公室里,记者见到曹昌荣总经理。他刚值完夜班,从车间巡视回来,浅黄色的工作服沾着斑斑泥点。他身材魁梧,看上去有些疲惫,但炯炯有神的目光依然充满着自信。
      暖暖的阳光透进窗户,我们相对而坐,在轻松而随和的气氛中聊了起来。
      曹昌荣自称是“瓯越之子”,一个普普通通的温州人。和许多温州人一样,他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尽管到了“天命之年”,他仍然不辞劳苦,创办温州钟山水泥有限公司,圆了几代人的水泥梦。
 
      记 者:“钟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想不到水泥厂有这样优雅的环境。
      曹昌荣:是啊,你看,在这个办公室里,南窗可眺望瓯江,听潮涨潮退;东窗外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看云起云飞。天天置身于“眼前涨落是一天,身傍吐绿又复年”的境界。三年前,刚到这里上班,总感到离市区太远,枯燥乏味,但时间久了,还真有点舍不得离开。
      记 者:曹总的话充满诗情画意。我想问问,当初是不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才把水泥厂建在此地?
      曹昌荣:不,办企业不是为了看风景。说起钟山水泥有限公司的由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那是1999年4月,我在温州市建筑材料供销公司任经理。有一次,从同行的谈话中得知,温州发电厂一期工程的2台12.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已经投产,每年产生的10万余吨粉煤灰的处理成为棘手的异常难题。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厂方在灵昆岛建造了码头和“灰库”,动用专用船只运输,每年要支付几百万元解决粉煤灰的污染问题。当时,温州发电厂的二期工程又将竣工投产,粉煤灰的处理刻不容缓。听到这个信息后,我就想,能不能用粉煤灰作为辅助材料生产水泥,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变废为宝,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我就主动上门和温州发电厂联系,并联合温州建设集团、南京江南水泥有限公司,共同商讨筹建有限责任公司的可行性。正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几家企业都支持我的想法。经过专家们充分论证,一个投资3500万元、年产水泥30万吨、综合利用粉煤灰10万吨的方案出台了,并确定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二磨一搅拌”的新工艺生产水泥,商标为“瓯越牌”。钟山水泥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后,于2000年6月在温州发电厂开工建设。
      记 者:为什么选择这几家作为合作伙伴?这是否意味着“最佳组合”?
      曹昌荣:这几家企业的组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又弥补了彼此间的不足。温州发电厂有场地、有能源、有粉煤灰;江南水泥有限公司有水泥生产技术;温州建设集团有水泥销售的市场,而建材供销公司多年经营水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可以说是“最佳组合”,从开始到现在,各方配合默契,运作顺畅。
      记 者:综合利用粉煤灰这些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水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可是,当时你已经50岁了,人家说:“五十知天命”,你又何苦冒这个风险呢?
      曹昌荣:我是温州人,应该为温州建材工业发展作贡献。众所周知,由于温州没有煤矿,没有石灰石资源,所用的水泥全靠外地调入。上世纪70年代,曾在市区汇车桥办了一家年生产能力仅5万吨的水泥厂,由于粉尘、噪音、烟雾扰得周围居民不得安宁,被迫停产。后来,又尝试利用瓯江水底丰富的蛎壳资源代替石灰石生产水泥,又告失败。因此,钟山公司的成功,可以说是圆了几代人的“水泥梦”!我个人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