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
——记全国劳动模范、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总经理陈敬南
《中国建材报》特约记者 张绍光
在波涛滚滚的瓯江之滨,一颗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全国同行前来学习、取经,这就是温州木材集团公司。领导这个企业的是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2004年度浙江省创业企业家陈敬南。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少年时代的陈敬南在艰苦的环境中历尽磨难,锻炼出过人的意志和体力;青年时代的陈敬南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再次经受考验,后来又在工厂里当了12年的钳工,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1950年农历11月30日,陈敬南出生在温州市一个贫困的家庭。
敬南的父亲是平阳县宜山供销社的职工,母亲没有工作,在家里照料5个子女。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父亲每月26元的工资。这微薄的收入,怎能养家糊口?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渐渐长大的敬南看着父亲含辛茹苦,日夜操劳,自己心里很不好受,目光变得忧郁起来。他想,我已长大了,应该为家里做点什么。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又犯愁了:哪里有钱给子女交学费呢?为了孩子们,他只得节衣缩食,拼命干活,再挣些钱让儿子们读书。
贫穷的家庭常常缺衣少食。严寒的冬天,北风凛冽,敬南没有厚实的袜子,只好光着脚上学。一路上,他冻得直哆嗦,咬紧牙关,一步一步朝学校走去。有一次放学,天空飘着雪花,他光着脚在雪地上走,两条腿都麻木了,好不容回到家里。母亲见了很心疼,赶紧打一脸盆温水,把他冻僵的小脚放在温水里,用双手使劲地搓着,直到暖和过来。
放暑假了。小伙伴们高兴极了,他们筹划着怎么去玩,怎么才玩得痛快。敬南一声不吭,他心里另有打算:他要为家里挣钱。
恰好,父亲来信说自己在宜山开了一家小店铺,经营扫把、盆碗、铁钉之类的日用杂货,缺少人手,要敬南在暑假里去帮忙。敬南听了,非常兴奋,像一只出笼的小鸟,第二天就飞到父亲身边。
其实,这个“帮忙”并不轻松。
当时,宜山还没有修公路,所有的东西都通过水路从鳌江运过来。那一年,平阳大旱,河水干涸,这可急坏了宜山人,他们需要的货物必须从鳌江汽车站肩挑回来。同样,父亲店铺里的日用品进货需要雇用挑夫。
“我能挑”敬南自告奋勇地说。
望着年仅15岁的儿子,父亲没有答应。心想,这嫩嫩的肩膀如何能挑起100多斤的重担?他舍不得让儿子干重活啊。
可是,敬南的态度很坚决。父亲了解儿子的犟脾气,只好同意让他试试。
翌日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敬南就和挑夫们来到鳌江汽车站。他挑起担子走了几十米,感觉并不吃力,就沿着田间小路向宜山走去。
俗话说:“百步无轻担”。走了几里路,敬南便感到气喘吁吁了。他坚持着,用左肩换右肩,又从右肩换左肩,沉重的扁担和他那稚嫩的肩膀相互磨擦,发出“吱吱”的响声。他确实走不动了,便停下担子歇息,一会儿,又挑起担子继续前行。灼热的阳光直刺他的皮肤,黄豆般大的汗珠从脸颊、从脖子往下流,他的衣服湿透了,但宜山镇还是那么的遥远。他抬头望着前方,不小心,一个趔趄,差点跌倒,他振作精神,迅速平衡身子,又迈开坚实的步履。
有时,他真想放下担子,放声地痛哭一场。
然而,他没有流泪,没有气馁,他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走完这人生第一次艰难的历程。
晚上,他双肩红肿,但他为自己感到骄傲,毕竟挺过来了。
往后,敬南慢慢地适应“挑夫”这份工作。他每挑5里路,坐下歇一会,喝点水;再挑5里,再休息一次。如此下去,每挑20里路可以赚到一元七角的工资。
这个暑假,他实在难以忘怀。因为,这在他人生的经历中有着沉甸甸的份量。回到家里,母亲为了奖励他对家庭的贡献,从他的“工资”中抽出几毛钱给他买东西吃,但敬南舍不得花,把钱积攒起来,买书、买笔、买本子。
这一分一厘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啊!
1966年,陈敬南初中毕业,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应征入伍,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
在部队的大熔炉里,陈敬南再次经受了锻炼,第一年,部队驻扎在南京,以训练为主,他不怕苦,不怕累,被评为“五好战士”;第二年,部队到了安徽滁州,驻扎在沙河堡一个农场里,生活相当艰苦。无论是训练还是劳动,他都有出色的表现,当年再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还成了团里的先进个人。团政委发现陈敬南的工作能力强,决定培养他入党。但是,生活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他不仅没有入党,反而退伍复员。
这是因为他的档案里写着“伯父在台湾”五个字。
在那个年代,一个人有“海外关系”或者“亲属在港台”都被认为是“政治上的污点”,不宜上大学,不宜当干部,更不宜入党……
复员回来,陈敬南被安排在温州冶金机械厂当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2年。1977年,陈敬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1982年,他以全市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毕业后回到工厂担任“团委书记”。1985年,他调入温州市龙湾区,出任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在学校,陈敬南是同学的榜样,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在部队,陈敬南是团里的标兵,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在工厂,陈敬南是出色的钳工,是厂里的先进生产者。
不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干得很出色。说到自己青少年时候的经历,陈敬南深有感触地说:“经历几多困难,才体会坚强;经历几多磨炼,才不会忧伤;经历几多风雨,才珍惜阳光;经历几多曲折,才能认清方向!”
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刚组建时,企业亏损达800万元。陈敬南临危受命,不畏艰难,带领全体职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仅让企业“起死回生”,而且一年跃上一个台阶。到1998年末,木材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企业结构立体化、产品结构立体化及工商并举的新型企业,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上了年纪的温州人都知道,在城市西角外,瓯江南岸边,有一家占地30多万平方米的大企业,那就是温州木材厂。
温州木材厂的前身是浙江省森林工业局温州贮木场,创办于1950年。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几十年来,一直担负着温、台、舟、甬四大地区28个县(市)的木材供应。后来,温州木材厂属地管辖,成为温州工业企业的“大哥大”。
在那计划经济时代,木材是最紧缺的建筑材料之一。无论是指标下达,还是分配调拨,都严格按计划执行。因此,企业的经营模式既规范,又单调。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潮冲跨了固有的模式,木材经销完全放开。面对新的形势,企业难以适应,不知如何是从。再加上底子薄、负担重,亏损一年一年地增加。1991年,温州木材厂和温州木材公司合并组建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其时,企业已整整亏损800万元。
就在这危难之时,陈敬南被任命为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总经理,那一年,他40岁。当时,有些人劝他不要挑起这个担子,“木材厂是有名的老、大、难,这个经理不好当。”陈敬南笑笑,二话没说,风风火火地上任了。。
新官上任,有人焦虑,有人疑惑,有人嘲讽,甚至有人断言:陈敬南没有什么本领,让木材集团公司“起死回生”。
陈敬南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职工的议论更加坚实了自己的信心。
共产党员,应该是在任何艰苦环境里生根发芽的种子。
共产党员,应该又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带头人。
从第一天上班起,他下车间,跑码头,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倾听工人们的呼声。上任两个月,他竟“掉”了几斤肉。
这年初冬的一个上午,陈敬南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飘飞的落叶,心里却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刻,他想起英国大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他相信,木材集团公司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但是,面对严酷的现实,怎么办?
眼下的木材集团公司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这种状况不改变,企业就不能摆脱困境。陈敬南意识到要发展内动力,提高生产力,当务之急是调整产品结构,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上的上,该扩的扩。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在集团领导班子会议上,陈敬南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班子成员们都赞同他的想法,企业的16字的经营方针就这样确定了,那就是:“以木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随后,一场调整产品结构的变革在木材集团公司迅速展开。
举措之一:停止生产拥有30多年历史,却连续亏损的传统产品——纤维板。对原生产线进行改造后,建立市场需求大的“鞋用纸板”生产线。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迅速形成月产量150吨的“鞋用纸板”生产规模,创利税90万元。
举措之二:公司下属的箱材厂原是温州出口木箱的定点厂。由于产品档次低,利润薄,一直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根据温州市场对高档家具需求日益增加的态势,将箱材厂更名为“木业家具公司”,专门开发新潮款式的家具和仿古红木家具产品。这一次调整,使原箱材厂的利润翻了几十倍。
举措之三:发挥邻近瓯江的优势,创办地方建筑材料公司,开展石子、砂经营业务,既为温州市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及房地产开发等基本建设服务,又为企业增加利润。
举措之四:由经营国内材转为经营进口材。
由于集团公司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企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1992年,集团公司“起死回生”,实现了扭亏增盈,工人们兴奋地说,木材集团公司的春天到来了。就在这一年,陈敬南兼任木材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1993年到1998年,集团公司以更快的速度发展。6年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2600多万元,企业固定资产从1991年的1700万元,上升到1998年的1亿多元,成为浙江省同行中最大、最强的企业。
木材集团公司第一次腾飞了。
陈敬南的卓越的才能和杰出的贡献受到市委、市府领导的肯定,自1993年至1998年连续6年荣获“温州市工业企业优秀厂长(经理)金鹿奖”。
陈敬南在事业的征途上表现出的能力、修养和胆识融成了秀外慧中、表里如一的境界。他整个人生总是一路拼搏,一路欢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呕心沥血,做出卓越的贡献。他目光远大,思路清晰,实行多种经营、开发新产品的战略,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
1999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被确定为温州市首批产权改革重组试点单位。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陈敬南凭着个人的能力、修养和胆识,对企业的改革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木材集团有1000多名职工,还有1000多名退休人员,是全市举足轻重的国有企业。因此,改革也好,改制也好,改造也好,都必须稳妥地进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既要解放思想,不安于现状,不囿于定规,大胆突破老观念、老方式的框框,又要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路子。
领导班子内部达成共识后,陈敬南作出了两条决定:一是以企业发展为目的,将改革和技术进步相结合;二是以平稳过渡为手段,先试点,再铺开;先局部改制,待条件成熟之时,再进行集团公司的整体改制。
这是一个积极而严谨的决定。
通过广泛的调查与多方的论证,集团公司决定对刨花板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建立一条年产35000立方米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以满足市场需求。
按照惯例,集团公司只需向银行打个申请贷款的报告,技改资金就到位。
但陈敬南没有这样做,他要新建一个股份制公司,既有企业法人入股,也有职工入股。这样,既能保证国有资产增值,又能提高职工的收入,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股份制的人造板公司脱颖而出了。
该公司设计注册资金800万元,企业法人入股200万元,占25%;职工以货币自愿入股600万元,占75%,公司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人造板公司成立后,制定了《经理工作条例》、《年薪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物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运作。
但如何激发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呢?陈敬南感到“分配”是一个极为敏感又难以平衡的问题。如果搞平均主义,必将挫伤经营骨干的积极性;如果差距拉开太大,职工会有意见。
经过慎重决策,陈敬南决心把好这个“度”,他提倡让经营者持大股,生产、技术骨干多入股,职工人人入股。不入股者也不影响劳动合同,更不会强制下岗。股权认购后,可以在内部自由转让。
这样,经营者可以多占股份多分配,一心一意扑在企业上;广大员工也可以根据其工作表现,享受自己应得的分配,不会吃亏,做到两全齐美。
由于股份制改革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某些员工以前所表现的养尊处优的“国企骄子”的心态没有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想法消失了,工作挑三捡四、讨价还价的现象不见了,形成了良好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工作责任心大为增强,劳动热情高涨,金点子、好建议不断,劳动成果突出,真正体现出主人翁的精神。技术人员刻苦钻研,攻克了纤维板变形与板面黑点等一些技术难关,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合格率达95%以上。在分配上,公司将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明确规定经营者以利润的2.5%计酬。
改制当年,人造板公司就生产中密度纤维板 33800立方米,销售31000立方米,创产值3500万元,成为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改革重组的典范。
从此,陈敬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原来分公司核算单位为基础,搞一项技改,上一个产品,就组建一家股份公司。
2000年,木材贸易公司、橡塑材料公司、绿星装潢公司分别改制为股份制公司。
2001年,绿星鞋革材料公司、新宇无纺布公司、粘合材料公司等新的股份制公司应顺而生。
2002年,再创建了进口材公司等一批新的股份制企业。
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郭金弟曾用简练而深刻的三句话,总结企业改制的成效:“第一,国有资产年年增值;第二,职工收入年年增加,不少人还买了私家车;第三,企业凝聚力年年增强,职工与干部之间和睦相处,真诚友爱,人的素质普遍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陈敬南让木材集团公司跳出“木”的范畴,实行多种经营方针,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木业之外的新产品,令人刮目相看
1999年,陈敬南经过市场调查,瞄准橡塑发泡系列产品。
橡塑发泡是一项较为新颖的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鞋材、箱包、包装材料等领域,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效益可观。此外,该项目利用边角废料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了尽快上马,集团公司一方面加紧前期试验,一方面筹建2000多万元的资金迅速建立6条生产线。当年10月9日,橡塑发泡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00年全线投产后,创产值2000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1年,陈敬南又“拍板”开发无纺布新产品。
无纺布又称“非织造布”,是一个与造纸、纺织、皮革、塑料四大柔性材料技术相交叉的边缘技术制造而成的又一系列柔性材料。由于无纺布具有工艺流程短、劳动生产率高、可应用的纤维原料范围广等特点,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该产品用途极广,涉及海洋开发、工程建设、医疗卫生、家庭装饰、汽车工业、服装鞋帽、皮革造纸、环保绿化等各行各业,其市场前景被业内专家看好。
谈起无纺布的开发,陈敬南告诉记者说,当初,集团公司根据生产中密度纤维板的需要,自行研制一种粘合制。由于该产品性能好,有些个体户专程前来购买。经过了解,这些个体户用这种粘合制生产无纺布,虽然产品档次较低,但利润很高。销售人员将此事向集团公司领导汇报,引起陈敬南的浓厚兴趣。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他当即“拍板”:成立新宇无纺布公司,建立浸渍、热轧、气流成网、涂层等10条生产线,开发无纺布产品。
到目前为止,中密度纤维板、橡塑材料和无纺布已成为木材集团公司的三大支柱产品,年产值已分别达到13000万元、8000万元和5000万元,其中无纺布产品90%出口印度、希腊、俄罗斯及中东国家,最近还开发了彩色和印花系列无纺布,主要用于鲜花包装、工艺礼品等行业,品种繁多,色泽艳丽,深受人们的喜爱。
新产品的开发,为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注入新鲜的活力。陈敬南认识到,只要将“国企”当作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就能增强企业后劲,不断发展壮大。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出路,更谈不上发展。陈敬南不仅带头创新,而且要求所有经营者都要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由于公司上下齐心协力,木材集团公司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感受到,无论是企业的领导班子,还是生产一线的工人,人人都是创新者,创新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办公室,每一个车间,每一条生产线……
木材集团公司的创新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以陈敬南的话来说,就是以产业创新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工艺创新为基础,三者相辅相成,协调进行,互相促进。
首先是产业创新。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木材集团公司主要以木材贸易为主,流通领域占据主要地位,实体产业相对薄弱。针对这种情况,陈敬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工作重点转向产业创新,顺应市场的变化。
陈敬南说,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产业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创新。虽然这几年开发了许多的新产品 ,但远远不够,还要在第三产业的开发、经营模式的突破上有创新之举。
温州人头脑灵活,创办了许多闻名全国的大市场,陈敬南也不例外。他想,既然办市场有效益,国有企业为什么不办呢?
1992年前后,温州西门江边木材交易旺盛,自发形成了一个“市场”,但由于缺乏管理,经营行为很不规范,有欺行霸市的,有哄抬价格的,有以次充好的……为此,温州市工商部门决定进行治理整顿。陈敬南闻风后,立即抓住这个机遇,决定腾出50000平方米楞场和6000平方米仓库,辟成242个摊位,独资兴办温州木材交易市场。
这一招很奏效。个体户看到市场的租金合理、信息灵通、服务优良,又处于木材集团内,“大树底下好乘凉”,纷纷场场经营。通过十多年的“文明创建”,该市场已成为温州地区最大的木材制品集散地。由于品种多,规格全,质量优,服务好,温州周边地区的县、市个体户都到这里进货或交易。目前,市场年成交额在2.6亿元。企业因此也获利颇丰,每年增加摊位、塄场、仓库租金300万元。此举受到国家林业部、物资部的肯定,将它作为“企业办市场”的典型事例,向全国推广。
1995年,温州制鞋业崛起,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陈敬南审时度势,在公司西区再次腾出60000平方米的土地,投入数百万元,改善交通、通讯、电力、排污、卫生等配套设施,吸引温州124家皮鞋厂在这里租地建厂,创办温州最大的皮鞋生产基地——“木材鞋都”,最高峰时,鞋都年生产皮鞋2500万双,工人达10000多人,年产值达12亿元,而木材集团公司租金收入每年可达600万元。
到了2000年,由于中、低档次的皮鞋供大于求,市场呈疲软态势,致使一些企业迁出“鞋都”,场地出现空置。陈敬南发现问题后,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另一方面,适当降低厂房租金,迅速解决了问题。2003年,“中国鞋都”落户温州,皮鞋行业逐渐“西移”,再次给“木材鞋都”带来发展的契机。陈敬南再投入2000万元,建设了10幢现代化标准的厂房,并进一步推出优质服务公约,不仅留住了原先已进场的企业,而且吸引了一批上规模的企业入驻“鞋都”,生意更加红火。
第三产业的开发盘活了国有资产,给集团公司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样,经营模式的突破,也为集团公司增加了效益。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木材集团公司局限在国内做生意,“不敢越雷池半步”,似乎成了“传统”。陈敬南上任后,看到沿海城市“家具热”、“装潢热”方兴未艾,大胆决策,筹集资金,分批引进8只外轮的木材。由于适销对路,不久,全省就掀起原木销售热。待其他各大公司也决定进口木材时,国外原木的价格已上涨。陈敬南打了一场漂亮的“时间差”、“地区差”、“价格差”的综合战!
紧接着,陈敬南因势利导,把生意做活,做好,做足,不仅鼎立浙江,而且把销售扩大到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在短时间里,又相继进口市场销路好的菠萝格、红檀、高棉红等材种,从装船、启运、接卸、堆场、销售,一环紧扣一环,船未到,货有主;不压库存,不留货脚;资金周转快,经营效益高,让各地同行瞠目!从此,温州木材集团每年能保持销售进口材数亿元的好成绩,创利数百万元,成了全国进口材的“领头羊”,主导着全国的进口材市场。
陈敬南还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目光瞄向外面的世界。
他看到上海生产箱包产品的优势,决定抢点上海滩,在上海新浜镇置地37亩,投产540万元,创办橡塑材料分厂。2003年投产后就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当年销售额达1300万元,创利税80万元,产品畅销上海、江苏市场。
他看到福建北部地区人造板的市场空间很大,当地又有充足的原材料,再加上工业用地便宜,政策比较优惠,决定在福鼎创办“绿星人造板公司”。该公司按股份制的规范运行,总投资6000万元,年产中密度纤维板8万平方米。目前已全线投产,并产生经济效益。
他看到江苏、山东房地产开发前景广阔,经过周密的论证,在山东潍坊投资8000万元,建设占地80亩、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温亭花苑”商住小区,该项目一期19250平方米已竣工并交付使用。此后,又在江苏徐州创办“徐州时代房产置业公司”,开发建设位于徐州市中心的“时代广场”,目前,包括土地过户、项目主体变更、二级资质申报、确定施工单位及有关手续审批等前期工作均以完成,开工日期在即。
产业创新给木材集团公司带来蓬勃的生机。如今,公司的规模经济不断扩大,不仅拥有17家分公司,还有两个专业市场,真所谓是“木业为主,业业兴旺”。
其次是制度创新。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既没有现成的条文,可以“照样画葫芦”;也没有什么书本,可以提供解决的方案,木材集团公司在组建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的时候,就出现类似的情况。
职工说,我想入股,但手头缺钱,怎么办?
经营者说,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的固定资产总值达2000万元,属国有资产,我们一时没有资金“买断”,怎么办?
对此,陈敬南不回避,不推诿。他想,只要对国家有利,对企业有利,对职工有利,企业改制一定要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经过反复琢磨,陈敬南大胆提出“负债股”和“租赁法”的新思路。
所谓的“负债股”,就是职工在“现金入股”的同时,可用“入一贷一”的形式,自愿认购负债股。负债股由企业担保,职工向银行贷款,以入股现金为“第一担保”,每年所得的“红利”,必须先付清利息,剩下部分80%用于还本。本息还清后,股份归职工个人所有。
所谓的“租赁法”,就是国有的固定资产不参与股权的组成。由集团公司租赁给股份制公司,利息按照国家标准按时付清。待企业具有偿还能力时,再变租赁为“买断”,实现企业终极产权制度的改变。
这两项制度受到职工的肯定。“负债股”的推行,解决了职工“入股难”的问题,而“租赁法”的实施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不流失。
这是陈敬南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精彩一笔。
再其次是工艺创新。
这些年来,陈敬南不断增加投入,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在企业内部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从而使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种上不断推陈出新。如所属的绿业鞋革材料公司,由单一的鞋用纸板产品发展到现在的鞋用纸板、定型纸、瓦楞纸、印花纸等多规格产品,这是陈敬南带领一批经营者,全面实施工艺创新带来的可喜成果。
创新,使木材集团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在国外都有深远的影响。据说,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的身边总带着《论语》,英国“百安居”在中国分公司的墙壁上挂着孔子的画像与语录……陈敬南善于将传统文化嫁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他推行的“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的治厂理念就是儒家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陈敬南是一位高级的经济师,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颇有研究,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也极为推崇。
被称为日本实业界一代霸主的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写了一本《论语加算盘》的著作。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营之道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既讲精打细算的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仁爱之道,两者互相补充,使事业得以发展。英国著名的建材超市“百安居”,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开设分公司,办公室里挂着孔子的画像与语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企业广为流传,甚至被奉为贤言箴语,而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从中吸取精华而加以借鉴和效法呢?
几千年前,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岁月的风尘、历史的沧桑,不断地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说到“仁”,这个字在《论语》里竞出现109次。
什么是“仁”?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所谓的“仁”,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凡事都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儒家文化认为,人生的责任在于“求仁”,人生的意义在于“行仁”。
陈敬南善于将传统文化嫁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他推行的“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等的治厂理念就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陈敬南经常说,人是财富的创造者,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价值。
在木材集团公司,职工是真正的“主人翁”。每个人的劳动都得到尊重,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保护。企业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倾听员工的呼声,采纳员工的建议。
1999年,当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时,陈敬南再三强调,一定要让职工得到实惠,不仅不实行强制下岗,而且让每个人都有合适的岗位,让每个人都有增加收入的机会。因此,这项改革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拥护,进行十分顺利:想“买断”的人就“买断”,想“留下”的人就“留下”,想“入股”的人就“入股”,想“内退”的人就“内退”……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职工们兴奋地说:“别人下岗我上岗,别人减收我增收”,这样的改革,我们怎么会不欢迎呢?
十多年来,木材集团公司始终把安排好员工的生活当作大事。无论是在职员工、退休员工,还是临时工,每月都按时领到工资,从未拖欠过一次。同时,公司还为全体员工办理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有关手续,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更难能可贵的是,木材集团职工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陈总。”
是啊,陈总是他们的贴心人。思想有疙瘩,找陈总谈心,疙瘩就解开了;心中有烦恼,找陈总倾诉,心情就开朗了;家里有困难,找陈总聊聊,困难就解决了。
在员工们的心目中,陈敬南是那样的平易近人。退、离休的干部职工将他当晚辈,年纪相仿的员工将他当朋友,刚进厂不久的青年人将他视为“兄长”。他们说,论职位,敬南至少也算一个“正县级”的干部,但他没有架子,从不盛气凌人,既善解人意,又容易接近。每逢过年过节,陈敬南知道哪些职工最困难,亲自登门慰问;每当台风临近,陈敬南了解哪些职工住在危房或地处低洼地带,特地嘱咐他们迅速转移……
木材集团公司的员工对记者说了两个小故事。
有一年,一名工人不慎摔进海里淹死。事后,陈敬南将死者的妻子和女儿都安排在公司上班。他动情地说,要不然,这孤儿寡母如何生活?
还有一名被称为“无赖”的工人,经常在企业闹事,还借酒生疯,骂过陈敬南。后来,这个人因犯偷窃罪被判刑,公司依照规定将其除名。这人刑满出狱后,不幸患上重病而死亡。按理说,公司对这件事可以不管。但陈敬南考虑到这个人家里经济条件差,不但为其报销医疗费,还发给抚恤金,并把他的儿子安排在公司上班。
作为企业的“第一把手”,陈敬南擅长以伯乐之眼光,识才、重才、爱才。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陈敬南总是待之以礼,委之以任,授之以惠,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关心他们的个人利益,用人力资源建设,构筑企业发展的智力平台;以多种机制,促进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
上任以来,陈敬南每年都派专人到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大专院校招聘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仅2005年就引进19名大学生和10多名中专生。这些青年人思维敏捷,热情好学,有较强的事业心。在生产第一线经过几年的锻炼后,逐步成为企业的骨干。对业绩突出者,陈敬南就大胆提拔他们到领导岗位,担任经理或副经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贤洪就是其中的一个。
陈敬南鼓励职工读书。无论在函授大学学习,还是参加自学考试,企业都报销学费,以激励职工成才的积极性。
陈敬南还为引进的各类人才建造住宅楼,让他们有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木材集团公司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该集团公司50多名中层干部在12年内没有一个人要求调动,没有一个人趁机“跳槽”,更没有一个人兼有“第二职业”。他们同心协力,艰苦奋斗,为企业的发展默默地贡献自己智慧和力量。
这不是陈敬南贯彻“以人为本”治厂理念的成功事例吗?
孔子说过“见利思义”,孟子也说过“先义后利”,可见“以义统利”是儒家的一项重要主张。在这种正确处理义与利关系的思想影响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的商业道德。
陈敬南认为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企业来说,应提倡“生财有大道,利已不损人”。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之利,也不是权利之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
陈敬南告诉记者,尽管集团公司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品销售越来越广,但“诚信”两字扎根在每个员工的心中。公司生产的中密度纤维板、鞋用材料、橡塑材料、无纺布、复合地板等17个品种、100多种规格的产品都将质量摆在首位,靠质量赢得市场,靠诚信赢得用户,从未出现过损人利已的行为或任何质量事故。
2004年,木材集团公司被评为全国诚信百家企业。诚信已成为集团公司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不仅提高企业有形资本的配置效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又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对此,陈敬南心领神会。现代企业的管理,一方面要强调制度与法律;另一方面要强调“以德治企”。他十分重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员工,使员工们明白,按照道德准则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在木材集团公司,学知识、做好事蔚然成风;扶贫解围 、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定期举行,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蓬勃地开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陈敬南正直、无私、廉洁的品德,为员工树立了榜样。他所具有的“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魅力,使他在企业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记者在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有许多熟人。从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到中层干部,从普通职工到退休人员,和他们聊起陈敬南的时候,谈得最多的还是他和职工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这也许是敬南成功的第一要素。不然,他怎么能“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呢?不然,企业怎么能一次次闯关夺隘、化险为夷呢?古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探究陈敬南之所以“得人心”的秘密,记者发现主要在于他具有以身作则、耿直无私、公正廉洁的品德。因此,他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他的话极具号召力和感染力。
1993年前后,木材集团公司刚刚开始进口国外原木,第一艘40000吨货轮装载着27000立方米的美国“花旗松”抵达温州。当时,温州港尚未具备接卸条件,外轮只得停泊在玉环大麦屿附近的海面上,等待卸货。
木材集团公司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陈敬南当即决定,成立一支由150人组成的突击队,前往大麦屿承担海上作业任务。一声令下,党委成员、中层干部及广大职工纷纷请战,其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
海上作业是非常危险的。人只能站在木排上,将货船吊下来的木头放在海面,然后用钢丝索将木头捆挷起来,扎成一个个“海球”,再运到岸边。那几天,海面上又有七、八级阵风,木排在波浪中颠簸起伏,人要站稳也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干活。
但是,任何艰难险阻挡不住木材集团公司的汉子们!他们众志成城,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奋战九天九夜,终于完成了接卸任务。
回起起这九天九夜,木材集团进口材分公司经理麻炎华至今还是激动不已。他说,太危险了。有一次作业时,吊车上的原木突然掉下来,站在木排上的人都跳进海里,否则就会酿成重大事故。当时,陈总亲临现场指挥,沉着勇敢,给员工们很大的鼓舞。船上的木材卸下来以后,运回温州就花了二个月的时间,可见数量之多,难度之大。虽然,这次海上作业很辛苦,但经济效益很不错,为以后的进口木材业务打下基础。事实证明,敬南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总结这场特殊的“战斗”时,陈敬南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锻炼人,越能考验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显示出英雄本色。我为木材集团公司有一支觉悟高、素质好、能力强的员工队伍感到自豪。
说得好!正如孟子所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员工是企业的根,企业的魂。企业的发展,改革的成功,都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勇气和力量。
诚然,建立一支好的员工队伍,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修养、人格魅力有密切的关系。有道是“没有好的将帅,就没有好的士兵。”
企业领导人要有一点风度和气质,这既是社会文明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企业员工对领导的期盼。在和陈敬南的交往中,记者感到他有一种“儒商”的风度,孔子、孟子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在陈敬南的身上都能得到体现。
“温”就是“温和”。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神的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是在狂风暴雨之中。敬南温文尔雅,待人诚恳;和他谈话,如沐春风。即使对方性格暴躁,甚至出言不逊,他总是耐心地听取不同意见,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很少发脾气。
“良”就是“善良”。职工们都说敬南有着“菩萨心肠”,他关爱每一个职工,处处与人为善,对社会上某些只讲竞争不讲互利,只讲征服不讲宽容的行为,敬南深恶痛绝,认为这不是科学的世界观。
“恭”就是“谦虚”。敬南有许多“头衔”,更有不少荣誉。然而,在鲜花与奖杯面前,他的头脑更加清醒。他不把荣誉当作炫耀自己的资本,更不会在一片赞美声中陶醉,始终保持着平常心。
“俭”就是“俭朴”。木材集团公司可谓“家大业大”,但从不大手大脚,挥霍国家的钱财。陈敬南的“俭朴”体现在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上。
先说“‘招待费’。陈敬南告诫行政管理部门及下属分公司,即使业务需要招待客人,也必须严格控制,能不请客就不请客,能少请客就少请客,能简单就简单。君子之交淡如水,真诚地接待宾客,能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也使对方轻松愉快。这几年,木材集团公司招待费逐年减少,2005年招待费支出比税法规定减少了53万元。
再说“办公费“。面对有些企业日益奢华浮夸的风气,陈敬南仍崇尚俭朴。他的办公室很简单,一张桌子,两个柜子,几把椅子,加上普通的沙发,仅此而已。集团公司的会议室也很朴素。椭圆形的会议桌,背靠式的椅子都是木制品,虽然用了十多年,陈敬南从未考虑到“更新”。除此之外,公司千方百计地节约办公费用。有一段时间,电话费开支较大,陈敬南得知后,要求办公室制定相应的条文。措施一落实,一年就节约电话费20多万元。
有人曾说,木材集团公司在全市颇有名气,国内外客人前来洽谈业务或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这样做是不是太吝啬?陈敬南严肃地说,俭朴是美德,决不是吝啬!
“让”就是“礼让”。陈敬南淡泊名利,与人无争是企业界公认的。有些社会团体聘请他担任名誉职位,他都婉言拒绝。在集团公司,他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考虑得少,尽可能地把利益、荣誉、享受让给员工。
“温”、“良”、“恭”、“俭”、“让”是从“仁”派生的,也同“仁”一样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成为人们处世的准则,至今仍有其深远意义。
陈敬南还有不少的社会兼职,他总是认真地做好每件事。当“人大”代表,就切实履行代表的职责;当“协会”会长,就满腔热情地为会员单位服务。虽然,他工作繁忙,但坚持锻炼,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壮的体魄。每逢休息天,他会给妻子儿女们做一桌好菜。
陈敬南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温州市传为佳话。他的无私奉献的品德,受到社会各界的敬重。这几年,他相继当选为市党代会代表、市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同时还有不少的社会兼职,他是温州市经济师协会的理事长、温州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理事长、温州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木材流通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陈敬南总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好每件事。
作为人大代表,陈敬南关注国计民生,始终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每年,他抽出一定时间,到群众中调查研究,对老百姓反映最多的物价、住房、上学、求职、市场、环保等诸如此类的热点问题,都分门别类地加以搜集和整理,不仅在各种会议上替老百姓说话,还提出许多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真正实践“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崇高使命。
2000年前后,温州市建筑材料市场混乱,有人趁机兜售假冒伪劣的建材产品,不仅坑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给建筑工程留下严重隐患。陈敬南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整顿温州市建筑材料市场秩序若干建议》的议案。该议案引起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及时采取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了温州市基本建设、重点基础上的工程质量,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
2001年2月,在省人大九届四次会议期间,陈敬南领衔提起了《关于要求将温州电厂三期续建工程列入省“十五”计划并尽快开工建设及开展温州第二电厂有关工作的议案》。他在议案中指出,长期以来,温州电力投入滞后,而经济发展迅速,用电量增长很快,电力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扩建温州电厂三期工程时不我待。在他和其他人大代表的努力下,终于使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得以解决。
在一次人大会议分组讨论会上,陈敬南代表温州工业企业界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温州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当着参加分组讨论会的省领导及各厅、局负责人的面,建议省政府加大对温州重点工程的投资力度。这次发言受到省领导周国富、孔祥有等同志及其他与会者的好评。
在2002年召开的省人大九届五次会议上,陈敬南参与提起了《关于要求在“十五”初期开工建设温福铁路的议案》,促使温福铁路在2004年底开工兴建。
作为行业协会会长,陈敬南同样尽职尽责,积极探索行业协会发展的新路子。1992年10月,陈敬南当选温州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理事长,他向全社会承诺:为温州市建筑工程提供优质建筑材料,并呼吁全市同行携手合作,坚决抵制劣质水泥、钢材、陶瓷、装饰材料等建材产品流向市场。在他的主持下,温州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制定了全市第一部“行规行约”,从此,全行业逐步形成“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的良好风尚。
对行业协会如何开展工作,陈敬南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出了几个观点。
观点之一: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 协会的凝聚力在于服务。陈敬南认为,作为一个纯属民间性的工商领域协会,既没有行政部门赋予的权力,又没有承担具体的职能,要使协会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必须在信息、产品、科技、市场等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服务。
观点之二:“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有威”。陈敬南告诫协会工作人员,不要抱怨协会在社会上“地位不高”、“重视不够”,首先协会本身要有所作所为。协会有了作为,自然就有了地位;协会有了地位,自然就有了威望,许多企业就向协会靠拢,协会队伍就不断地壮大。
观点之三:协会要当好“四个角色”,即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当“参谋”,为企业开拓销售当“红娘”,为企业收集产品信息当“耳目”,为企业宣传、推广产品当“喉舌”。
观点之四:协会要做好“协”这篇文章。陈敬南说,首先是“协力”。会员单位、协会工作人员要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其次是“协作”。会员单位要开展交流、协作、联合;三是“协商”。对重大问题要开会协商,多听听会员单位的意见,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四是“协调”。一个协会有几百家企业,又是同一个行业,难免发生一些纠纷、磨擦,对此,协会要进行协调,化解各种矛盾,谋求共同发展。他强调说,做好“协”这篇文章,不仅能“协”出生气,“协”出商机,还能“协”出效益。
温州曾是全国行业协会工作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国家建材局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温视察、检查工作时,听取了陈陈南对协会工作思路的汇报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报告中还引用了上述观点中的一些内容。
在陈敬南的具体指导下,温州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制定了“一二三四”工作方针,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多次被温州市经贸委、温州市民政局评为“先进社团”。2004年11月24日,陈敬南当选温州经济师协会理事长后,该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服务工作,受到广大会员的拥护和好评。
尽管陈敬南工作繁忙,但他总是保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他认为,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社会不断地创造财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敬南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游泳。他喜欢在游泳池里劈波斩浪,更喜欢在江湖大海里畅游。试想,在紧张工作之余,置身于水中,好像什么忧虑、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仰望辽阔的天空,温柔的风轻轻拂面,轻盈的浪托起身体,这是何等的心旷神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张开双臂,奋力向前,朝着认定的目标,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种追求?
敬南虽已进入不惑之年,但精神饱满,思维敏捷,看不出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当人们问起他有什么养生之道时,他淡淡一笑:“送你八个字:天天运动,天天快乐!”
敬南有一个贤慧的妻子。平时,他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家庭,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妻子操劳。对此,敬南深为感激。每逢休息天,他总是尽量呆在家里,和妻子、儿女们享受天伦之乐。他感慨地说,一个人为企业、为社会做贡献是应该的,但为自己、为家庭带来乐趣也是一种责任。在家的时候,敬南亲自买菜、下厨、干家务。他有一手烹饪的好手艺,炒的菜颇有“专业水平”,可谓色、鲜、味俱佳,妻子儿女们称赞不已。
十多年来,陈敬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铸就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又一份的喜悦。2005年“五一”前夕,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是国家对劳动者的最高奖赏,敬南当之无愧。当他登上天安门城楼时,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当即赋诗,抒发对党和人民的感恩之情。
“人总要干点事情,总要为生你养你的这块土地留下点什么。”陈敬南如是说。因此,在十多年来,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铸就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也许数字是枯燥乏味的,但为了真实反映温州木材集团公司的变化,记者不得不列举一连串数字,让事实说话。
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9749元,税金257万元,利润120万元。
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13968 万元,税金463万元,利润201万元。
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16137万元,税金614万元,利润504万元。
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25808万元,税金1135万元,利润875万元。
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59197万元,税金1271万元,利润1303万元。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79689万元,税金1510万元,利润1788万元。
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6497万元,税金2198万元,利润2043万元。
这六年期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增长10.93倍;上缴税金增长8.56倍,还不包括直接上缴中央的进口关税;企业利润增长17.03倍;国有资产增长2.5倍;工资总额增长2.5倍;人均工资增长3.16倍。
2006年2月6日,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2005年度温州市工业企业规模50强”的排序,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名列第12名。
不仅在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在全国行业中迅速崛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一跃成为全国木业界的先进典型。在采访时,陈敬南向记者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十多年前,陈敬南曾和下属的一位副经理到北京,专程拜访中国木材行业协会,要求参加该协会,成为一个会员单位。对方看了申请表后,婉言拒绝了,说他们公司年销售额仅1000多万元,规模太小,上不了国家级的“门槛”。当时,省木材公司经理是该协会的常务理事。
过了几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由于经销进口材业绩突出,不仅被中国木材行业协会接纳为会员单位,陈敬南还当上了理事。此时,省木材公司的经理仍是常务理事。
再过几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继续发展,陈敬南在换届大会上,以高票当选为常务理事,而省木材公司由于经营亏损,其经理仅仅当上理事。
到了2004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成为全国木材行业的明星企业,陈敬南升任中国木材行业协会的副理事长,省木材公司企业破产,经理被取消理事资格。
这一“升”一“降”,对比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在全国木材行业中地位的变化。
2005年12月, 中国木材行业协会在广州召开表彰大会,授予陈敬南“全国木材行业突出贡献企业家”的称号。
最令人难忘的是200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
经过层层推荐、评选,陈敬南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消息传来,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沸腾了。员工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奔走相告。他们说,这沉甸甸的荣誉,是党和政府对劳动者的最高奖赏,敬南当之无愧,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
2005年4月27日清晨,集团公司办公大楼前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员工们自发列队,欢送他们的总经理晋京授奖。
望着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听到一句句诚挚的祝福,敬南的眼睛湿润了。他太了解自己的员工了。十五年来,他和员工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此刻,他有多少话要说啊,感谢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感谢你们的劳动与奉献,今天的荣耀不是属于陈敬南一个人,它凝聚着集团公司领导班子的智慧,也凝聚着全体员工辛勤的汗水。
上午9时,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同志在温州王朝大酒店欢送劳模们并和他们合影留念。随后,陈敬南和温州市的10多位劳模乘专车前往杭州。
4月28日上午,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在杭州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浙江省晋京授奖的114位全国劳动模范,勉励他们戒骄戒躁,取得更大的成绩。下午,由副省长陈加元带领,乘专机飞抵北京。
当晚,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文艺晚会,欢迎劳模们到来。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和劳模们一起观看演出。
4月29日上午,敬南和全国2979位劳动模范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当他站在当年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地方留影时,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当即写了一首诗:
登上天安门,热血在沸腾。
回首坎坷路,艰难似海深。
如今佩奖章,放眼紫禁城。
今后倍努力,回报党厚恩。
诗言志。这短短四十个字里,既蕴藏着创业的艰辛,又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字里行间,充满自己对党和人民的感恩之情。
2005年4月30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午9时许,当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见厅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是陈敬南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虽然,他不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握手,但他同样受到鼓舞、受到鞭策,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载誉归来,敬南在机场上再次受到集团公司员工们敲锣打鼓的欢迎。
敬南没有在鲜花和奖章中陶醉,在集团公司简短的欢迎仪式上,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成绩只能说明昨天,不能代表明天。此刻,我更加感到任重道远!只有保持一份压力,一份动力,一份清醒,一份谨慎,企业才能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欢迎仪式结束后,敬南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他要和年迈的母亲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当他站在父亲遗像前,当年的情景又历历在目。他想起赤脚在雪地里行走的日子,他想起在宜山的田埂上当挑夫的岁月……他想起父亲的谆谆教诲,不由热泪盈眶。他想,如果父亲健在,看到儿子当上全国劳模,心中该是多么高兴啊。
* * * * * * * * * * * *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对陈敬南说,凭你的才华和能力,如果自己办公司,一定赚到不少钱。十多年来,你为国有企业呕心沥血,竭精殚虑,但和那些民营企业家相比,既没有名车,也没有豪宅,你后悔吗?
敬南笑着摇摇头,坚定地说,不后悔。
在敬南看来,尽管金钱的魅力很大,然而世上的许多东西是金钱不能买到的,譬如说金钱买不到真情,金钱买不到生命,金钱买不到知识,金钱也买不到荣誉。他说,这些年来,我确实干得辛苦,但党和人民给了我莫大的荣誉,这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能够拥有它,我感到无上的光荣。
敬南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然而不能将金钱的多寡与做人的成败相提并论。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人活着又不能只为了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钱不是坏事,但金钱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凭自己劳动所得的钱财,花起来才心安,才踏实。
记者再问,人们都说“时势造英雄”。但我们回头望去,会发现有些同时代涌现出来的改革家、企业家或销声匿迹,或身陷圄囹,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这到底为什么呢?
敬南稍加思索说,孟子有句名言叫“仁者无敌”,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便可以无敌于天下”。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只要一心一意为企业,永远怀着一颗“当人民公仆,为员工谋福”的赤诚之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明白:这就是陈敬南和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之所以昂立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豪情依旧,风采依旧的原因所在。
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金子!
(二OO六年五月一日完稿)
《中国建材报》特约记者 张绍光
在波涛滚滚的瓯江之滨,一颗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全国同行前来学习、取经,这就是温州木材集团公司。领导这个企业的是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2004年度浙江省创业企业家陈敬南。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少年时代的陈敬南在艰苦的环境中历尽磨难,锻炼出过人的意志和体力;青年时代的陈敬南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再次经受考验,后来又在工厂里当了12年的钳工,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1950年农历11月30日,陈敬南出生在温州市一个贫困的家庭。
敬南的父亲是平阳县宜山供销社的职工,母亲没有工作,在家里照料5个子女。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父亲每月26元的工资。这微薄的收入,怎能养家糊口?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渐渐长大的敬南看着父亲含辛茹苦,日夜操劳,自己心里很不好受,目光变得忧郁起来。他想,我已长大了,应该为家里做点什么。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又犯愁了:哪里有钱给子女交学费呢?为了孩子们,他只得节衣缩食,拼命干活,再挣些钱让儿子们读书。
贫穷的家庭常常缺衣少食。严寒的冬天,北风凛冽,敬南没有厚实的袜子,只好光着脚上学。一路上,他冻得直哆嗦,咬紧牙关,一步一步朝学校走去。有一次放学,天空飘着雪花,他光着脚在雪地上走,两条腿都麻木了,好不容回到家里。母亲见了很心疼,赶紧打一脸盆温水,把他冻僵的小脚放在温水里,用双手使劲地搓着,直到暖和过来。
放暑假了。小伙伴们高兴极了,他们筹划着怎么去玩,怎么才玩得痛快。敬南一声不吭,他心里另有打算:他要为家里挣钱。
恰好,父亲来信说自己在宜山开了一家小店铺,经营扫把、盆碗、铁钉之类的日用杂货,缺少人手,要敬南在暑假里去帮忙。敬南听了,非常兴奋,像一只出笼的小鸟,第二天就飞到父亲身边。
其实,这个“帮忙”并不轻松。
当时,宜山还没有修公路,所有的东西都通过水路从鳌江运过来。那一年,平阳大旱,河水干涸,这可急坏了宜山人,他们需要的货物必须从鳌江汽车站肩挑回来。同样,父亲店铺里的日用品进货需要雇用挑夫。
“我能挑”敬南自告奋勇地说。
望着年仅15岁的儿子,父亲没有答应。心想,这嫩嫩的肩膀如何能挑起100多斤的重担?他舍不得让儿子干重活啊。
可是,敬南的态度很坚决。父亲了解儿子的犟脾气,只好同意让他试试。
翌日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敬南就和挑夫们来到鳌江汽车站。他挑起担子走了几十米,感觉并不吃力,就沿着田间小路向宜山走去。
俗话说:“百步无轻担”。走了几里路,敬南便感到气喘吁吁了。他坚持着,用左肩换右肩,又从右肩换左肩,沉重的扁担和他那稚嫩的肩膀相互磨擦,发出“吱吱”的响声。他确实走不动了,便停下担子歇息,一会儿,又挑起担子继续前行。灼热的阳光直刺他的皮肤,黄豆般大的汗珠从脸颊、从脖子往下流,他的衣服湿透了,但宜山镇还是那么的遥远。他抬头望着前方,不小心,一个趔趄,差点跌倒,他振作精神,迅速平衡身子,又迈开坚实的步履。
有时,他真想放下担子,放声地痛哭一场。
然而,他没有流泪,没有气馁,他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走完这人生第一次艰难的历程。
晚上,他双肩红肿,但他为自己感到骄傲,毕竟挺过来了。
往后,敬南慢慢地适应“挑夫”这份工作。他每挑5里路,坐下歇一会,喝点水;再挑5里,再休息一次。如此下去,每挑20里路可以赚到一元七角的工资。
这个暑假,他实在难以忘怀。因为,这在他人生的经历中有着沉甸甸的份量。回到家里,母亲为了奖励他对家庭的贡献,从他的“工资”中抽出几毛钱给他买东西吃,但敬南舍不得花,把钱积攒起来,买书、买笔、买本子。
这一分一厘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啊!
1966年,陈敬南初中毕业,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应征入伍,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
在部队的大熔炉里,陈敬南再次经受了锻炼,第一年,部队驻扎在南京,以训练为主,他不怕苦,不怕累,被评为“五好战士”;第二年,部队到了安徽滁州,驻扎在沙河堡一个农场里,生活相当艰苦。无论是训练还是劳动,他都有出色的表现,当年再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还成了团里的先进个人。团政委发现陈敬南的工作能力强,决定培养他入党。但是,生活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他不仅没有入党,反而退伍复员。
这是因为他的档案里写着“伯父在台湾”五个字。
在那个年代,一个人有“海外关系”或者“亲属在港台”都被认为是“政治上的污点”,不宜上大学,不宜当干部,更不宜入党……
复员回来,陈敬南被安排在温州冶金机械厂当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2年。1977年,陈敬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1982年,他以全市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毕业后回到工厂担任“团委书记”。1985年,他调入温州市龙湾区,出任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在学校,陈敬南是同学的榜样,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在部队,陈敬南是团里的标兵,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在工厂,陈敬南是出色的钳工,是厂里的先进生产者。
不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干得很出色。说到自己青少年时候的经历,陈敬南深有感触地说:“经历几多困难,才体会坚强;经历几多磨炼,才不会忧伤;经历几多风雨,才珍惜阳光;经历几多曲折,才能认清方向!”
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刚组建时,企业亏损达800万元。陈敬南临危受命,不畏艰难,带领全体职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仅让企业“起死回生”,而且一年跃上一个台阶。到1998年末,木材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企业结构立体化、产品结构立体化及工商并举的新型企业,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上了年纪的温州人都知道,在城市西角外,瓯江南岸边,有一家占地30多万平方米的大企业,那就是温州木材厂。
温州木材厂的前身是浙江省森林工业局温州贮木场,创办于1950年。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几十年来,一直担负着温、台、舟、甬四大地区28个县(市)的木材供应。后来,温州木材厂属地管辖,成为温州工业企业的“大哥大”。
在那计划经济时代,木材是最紧缺的建筑材料之一。无论是指标下达,还是分配调拨,都严格按计划执行。因此,企业的经营模式既规范,又单调。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潮冲跨了固有的模式,木材经销完全放开。面对新的形势,企业难以适应,不知如何是从。再加上底子薄、负担重,亏损一年一年地增加。1991年,温州木材厂和温州木材公司合并组建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其时,企业已整整亏损800万元。
就在这危难之时,陈敬南被任命为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总经理,那一年,他40岁。当时,有些人劝他不要挑起这个担子,“木材厂是有名的老、大、难,这个经理不好当。”陈敬南笑笑,二话没说,风风火火地上任了。。
新官上任,有人焦虑,有人疑惑,有人嘲讽,甚至有人断言:陈敬南没有什么本领,让木材集团公司“起死回生”。
陈敬南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职工的议论更加坚实了自己的信心。
共产党员,应该是在任何艰苦环境里生根发芽的种子。
共产党员,应该又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带头人。
从第一天上班起,他下车间,跑码头,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倾听工人们的呼声。上任两个月,他竟“掉”了几斤肉。
这年初冬的一个上午,陈敬南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飘飞的落叶,心里却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刻,他想起英国大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他相信,木材集团公司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但是,面对严酷的现实,怎么办?
眼下的木材集团公司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这种状况不改变,企业就不能摆脱困境。陈敬南意识到要发展内动力,提高生产力,当务之急是调整产品结构,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上的上,该扩的扩。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在集团领导班子会议上,陈敬南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班子成员们都赞同他的想法,企业的16字的经营方针就这样确定了,那就是:“以木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随后,一场调整产品结构的变革在木材集团公司迅速展开。
举措之一:停止生产拥有30多年历史,却连续亏损的传统产品——纤维板。对原生产线进行改造后,建立市场需求大的“鞋用纸板”生产线。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迅速形成月产量150吨的“鞋用纸板”生产规模,创利税90万元。
举措之二:公司下属的箱材厂原是温州出口木箱的定点厂。由于产品档次低,利润薄,一直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根据温州市场对高档家具需求日益增加的态势,将箱材厂更名为“木业家具公司”,专门开发新潮款式的家具和仿古红木家具产品。这一次调整,使原箱材厂的利润翻了几十倍。
举措之三:发挥邻近瓯江的优势,创办地方建筑材料公司,开展石子、砂经营业务,既为温州市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及房地产开发等基本建设服务,又为企业增加利润。
举措之四:由经营国内材转为经营进口材。
由于集团公司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企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1992年,集团公司“起死回生”,实现了扭亏增盈,工人们兴奋地说,木材集团公司的春天到来了。就在这一年,陈敬南兼任木材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1993年到1998年,集团公司以更快的速度发展。6年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2600多万元,企业固定资产从1991年的1700万元,上升到1998年的1亿多元,成为浙江省同行中最大、最强的企业。
木材集团公司第一次腾飞了。
陈敬南的卓越的才能和杰出的贡献受到市委、市府领导的肯定,自1993年至1998年连续6年荣获“温州市工业企业优秀厂长(经理)金鹿奖”。
陈敬南在事业的征途上表现出的能力、修养和胆识融成了秀外慧中、表里如一的境界。他整个人生总是一路拼搏,一路欢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呕心沥血,做出卓越的贡献。他目光远大,思路清晰,实行多种经营、开发新产品的战略,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
1999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被确定为温州市首批产权改革重组试点单位。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陈敬南凭着个人的能力、修养和胆识,对企业的改革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木材集团有1000多名职工,还有1000多名退休人员,是全市举足轻重的国有企业。因此,改革也好,改制也好,改造也好,都必须稳妥地进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既要解放思想,不安于现状,不囿于定规,大胆突破老观念、老方式的框框,又要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路子。
领导班子内部达成共识后,陈敬南作出了两条决定:一是以企业发展为目的,将改革和技术进步相结合;二是以平稳过渡为手段,先试点,再铺开;先局部改制,待条件成熟之时,再进行集团公司的整体改制。
这是一个积极而严谨的决定。
通过广泛的调查与多方的论证,集团公司决定对刨花板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建立一条年产35000立方米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以满足市场需求。
按照惯例,集团公司只需向银行打个申请贷款的报告,技改资金就到位。
但陈敬南没有这样做,他要新建一个股份制公司,既有企业法人入股,也有职工入股。这样,既能保证国有资产增值,又能提高职工的收入,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股份制的人造板公司脱颖而出了。
该公司设计注册资金800万元,企业法人入股200万元,占25%;职工以货币自愿入股600万元,占75%,公司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人造板公司成立后,制定了《经理工作条例》、《年薪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物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运作。
但如何激发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呢?陈敬南感到“分配”是一个极为敏感又难以平衡的问题。如果搞平均主义,必将挫伤经营骨干的积极性;如果差距拉开太大,职工会有意见。
经过慎重决策,陈敬南决心把好这个“度”,他提倡让经营者持大股,生产、技术骨干多入股,职工人人入股。不入股者也不影响劳动合同,更不会强制下岗。股权认购后,可以在内部自由转让。
这样,经营者可以多占股份多分配,一心一意扑在企业上;广大员工也可以根据其工作表现,享受自己应得的分配,不会吃亏,做到两全齐美。
由于股份制改革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某些员工以前所表现的养尊处优的“国企骄子”的心态没有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想法消失了,工作挑三捡四、讨价还价的现象不见了,形成了良好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工作责任心大为增强,劳动热情高涨,金点子、好建议不断,劳动成果突出,真正体现出主人翁的精神。技术人员刻苦钻研,攻克了纤维板变形与板面黑点等一些技术难关,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合格率达95%以上。在分配上,公司将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明确规定经营者以利润的2.5%计酬。
改制当年,人造板公司就生产中密度纤维板 33800立方米,销售31000立方米,创产值3500万元,成为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改革重组的典范。
从此,陈敬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原来分公司核算单位为基础,搞一项技改,上一个产品,就组建一家股份公司。
2000年,木材贸易公司、橡塑材料公司、绿星装潢公司分别改制为股份制公司。
2001年,绿星鞋革材料公司、新宇无纺布公司、粘合材料公司等新的股份制公司应顺而生。
2002年,再创建了进口材公司等一批新的股份制企业。
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郭金弟曾用简练而深刻的三句话,总结企业改制的成效:“第一,国有资产年年增值;第二,职工收入年年增加,不少人还买了私家车;第三,企业凝聚力年年增强,职工与干部之间和睦相处,真诚友爱,人的素质普遍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陈敬南让木材集团公司跳出“木”的范畴,实行多种经营方针,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木业之外的新产品,令人刮目相看
1999年,陈敬南经过市场调查,瞄准橡塑发泡系列产品。
橡塑发泡是一项较为新颖的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鞋材、箱包、包装材料等领域,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效益可观。此外,该项目利用边角废料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了尽快上马,集团公司一方面加紧前期试验,一方面筹建2000多万元的资金迅速建立6条生产线。当年10月9日,橡塑发泡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00年全线投产后,创产值2000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1年,陈敬南又“拍板”开发无纺布新产品。
无纺布又称“非织造布”,是一个与造纸、纺织、皮革、塑料四大柔性材料技术相交叉的边缘技术制造而成的又一系列柔性材料。由于无纺布具有工艺流程短、劳动生产率高、可应用的纤维原料范围广等特点,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该产品用途极广,涉及海洋开发、工程建设、医疗卫生、家庭装饰、汽车工业、服装鞋帽、皮革造纸、环保绿化等各行各业,其市场前景被业内专家看好。
谈起无纺布的开发,陈敬南告诉记者说,当初,集团公司根据生产中密度纤维板的需要,自行研制一种粘合制。由于该产品性能好,有些个体户专程前来购买。经过了解,这些个体户用这种粘合制生产无纺布,虽然产品档次较低,但利润很高。销售人员将此事向集团公司领导汇报,引起陈敬南的浓厚兴趣。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他当即“拍板”:成立新宇无纺布公司,建立浸渍、热轧、气流成网、涂层等10条生产线,开发无纺布产品。
到目前为止,中密度纤维板、橡塑材料和无纺布已成为木材集团公司的三大支柱产品,年产值已分别达到13000万元、8000万元和5000万元,其中无纺布产品90%出口印度、希腊、俄罗斯及中东国家,最近还开发了彩色和印花系列无纺布,主要用于鲜花包装、工艺礼品等行业,品种繁多,色泽艳丽,深受人们的喜爱。
新产品的开发,为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注入新鲜的活力。陈敬南认识到,只要将“国企”当作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就能增强企业后劲,不断发展壮大。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出路,更谈不上发展。陈敬南不仅带头创新,而且要求所有经营者都要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由于公司上下齐心协力,木材集团公司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感受到,无论是企业的领导班子,还是生产一线的工人,人人都是创新者,创新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办公室,每一个车间,每一条生产线……
木材集团公司的创新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以陈敬南的话来说,就是以产业创新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工艺创新为基础,三者相辅相成,协调进行,互相促进。
首先是产业创新。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木材集团公司主要以木材贸易为主,流通领域占据主要地位,实体产业相对薄弱。针对这种情况,陈敬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工作重点转向产业创新,顺应市场的变化。
陈敬南说,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产业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创新。虽然这几年开发了许多的新产品 ,但远远不够,还要在第三产业的开发、经营模式的突破上有创新之举。
温州人头脑灵活,创办了许多闻名全国的大市场,陈敬南也不例外。他想,既然办市场有效益,国有企业为什么不办呢?
1992年前后,温州西门江边木材交易旺盛,自发形成了一个“市场”,但由于缺乏管理,经营行为很不规范,有欺行霸市的,有哄抬价格的,有以次充好的……为此,温州市工商部门决定进行治理整顿。陈敬南闻风后,立即抓住这个机遇,决定腾出50000平方米楞场和6000平方米仓库,辟成242个摊位,独资兴办温州木材交易市场。
这一招很奏效。个体户看到市场的租金合理、信息灵通、服务优良,又处于木材集团内,“大树底下好乘凉”,纷纷场场经营。通过十多年的“文明创建”,该市场已成为温州地区最大的木材制品集散地。由于品种多,规格全,质量优,服务好,温州周边地区的县、市个体户都到这里进货或交易。目前,市场年成交额在2.6亿元。企业因此也获利颇丰,每年增加摊位、塄场、仓库租金300万元。此举受到国家林业部、物资部的肯定,将它作为“企业办市场”的典型事例,向全国推广。
1995年,温州制鞋业崛起,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陈敬南审时度势,在公司西区再次腾出60000平方米的土地,投入数百万元,改善交通、通讯、电力、排污、卫生等配套设施,吸引温州124家皮鞋厂在这里租地建厂,创办温州最大的皮鞋生产基地——“木材鞋都”,最高峰时,鞋都年生产皮鞋2500万双,工人达10000多人,年产值达12亿元,而木材集团公司租金收入每年可达600万元。
到了2000年,由于中、低档次的皮鞋供大于求,市场呈疲软态势,致使一些企业迁出“鞋都”,场地出现空置。陈敬南发现问题后,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另一方面,适当降低厂房租金,迅速解决了问题。2003年,“中国鞋都”落户温州,皮鞋行业逐渐“西移”,再次给“木材鞋都”带来发展的契机。陈敬南再投入2000万元,建设了10幢现代化标准的厂房,并进一步推出优质服务公约,不仅留住了原先已进场的企业,而且吸引了一批上规模的企业入驻“鞋都”,生意更加红火。
第三产业的开发盘活了国有资产,给集团公司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样,经营模式的突破,也为集团公司增加了效益。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木材集团公司局限在国内做生意,“不敢越雷池半步”,似乎成了“传统”。陈敬南上任后,看到沿海城市“家具热”、“装潢热”方兴未艾,大胆决策,筹集资金,分批引进8只外轮的木材。由于适销对路,不久,全省就掀起原木销售热。待其他各大公司也决定进口木材时,国外原木的价格已上涨。陈敬南打了一场漂亮的“时间差”、“地区差”、“价格差”的综合战!
紧接着,陈敬南因势利导,把生意做活,做好,做足,不仅鼎立浙江,而且把销售扩大到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在短时间里,又相继进口市场销路好的菠萝格、红檀、高棉红等材种,从装船、启运、接卸、堆场、销售,一环紧扣一环,船未到,货有主;不压库存,不留货脚;资金周转快,经营效益高,让各地同行瞠目!从此,温州木材集团每年能保持销售进口材数亿元的好成绩,创利数百万元,成了全国进口材的“领头羊”,主导着全国的进口材市场。
陈敬南还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目光瞄向外面的世界。
他看到上海生产箱包产品的优势,决定抢点上海滩,在上海新浜镇置地37亩,投产540万元,创办橡塑材料分厂。2003年投产后就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当年销售额达1300万元,创利税80万元,产品畅销上海、江苏市场。
他看到福建北部地区人造板的市场空间很大,当地又有充足的原材料,再加上工业用地便宜,政策比较优惠,决定在福鼎创办“绿星人造板公司”。该公司按股份制的规范运行,总投资6000万元,年产中密度纤维板8万平方米。目前已全线投产,并产生经济效益。
他看到江苏、山东房地产开发前景广阔,经过周密的论证,在山东潍坊投资8000万元,建设占地80亩、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温亭花苑”商住小区,该项目一期19250平方米已竣工并交付使用。此后,又在江苏徐州创办“徐州时代房产置业公司”,开发建设位于徐州市中心的“时代广场”,目前,包括土地过户、项目主体变更、二级资质申报、确定施工单位及有关手续审批等前期工作均以完成,开工日期在即。
产业创新给木材集团公司带来蓬勃的生机。如今,公司的规模经济不断扩大,不仅拥有17家分公司,还有两个专业市场,真所谓是“木业为主,业业兴旺”。
其次是制度创新。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既没有现成的条文,可以“照样画葫芦”;也没有什么书本,可以提供解决的方案,木材集团公司在组建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的时候,就出现类似的情况。
职工说,我想入股,但手头缺钱,怎么办?
经营者说,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的固定资产总值达2000万元,属国有资产,我们一时没有资金“买断”,怎么办?
对此,陈敬南不回避,不推诿。他想,只要对国家有利,对企业有利,对职工有利,企业改制一定要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经过反复琢磨,陈敬南大胆提出“负债股”和“租赁法”的新思路。
所谓的“负债股”,就是职工在“现金入股”的同时,可用“入一贷一”的形式,自愿认购负债股。负债股由企业担保,职工向银行贷款,以入股现金为“第一担保”,每年所得的“红利”,必须先付清利息,剩下部分80%用于还本。本息还清后,股份归职工个人所有。
所谓的“租赁法”,就是国有的固定资产不参与股权的组成。由集团公司租赁给股份制公司,利息按照国家标准按时付清。待企业具有偿还能力时,再变租赁为“买断”,实现企业终极产权制度的改变。
这两项制度受到职工的肯定。“负债股”的推行,解决了职工“入股难”的问题,而“租赁法”的实施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不流失。
这是陈敬南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精彩一笔。
再其次是工艺创新。
这些年来,陈敬南不断增加投入,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在企业内部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从而使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种上不断推陈出新。如所属的绿业鞋革材料公司,由单一的鞋用纸板产品发展到现在的鞋用纸板、定型纸、瓦楞纸、印花纸等多规格产品,这是陈敬南带领一批经营者,全面实施工艺创新带来的可喜成果。
创新,使木材集团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在国外都有深远的影响。据说,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的身边总带着《论语》,英国“百安居”在中国分公司的墙壁上挂着孔子的画像与语录……陈敬南善于将传统文化嫁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他推行的“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的治厂理念就是儒家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陈敬南是一位高级的经济师,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颇有研究,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也极为推崇。
被称为日本实业界一代霸主的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写了一本《论语加算盘》的著作。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营之道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既讲精打细算的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仁爱之道,两者互相补充,使事业得以发展。英国著名的建材超市“百安居”,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开设分公司,办公室里挂着孔子的画像与语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企业广为流传,甚至被奉为贤言箴语,而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从中吸取精华而加以借鉴和效法呢?
几千年前,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岁月的风尘、历史的沧桑,不断地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说到“仁”,这个字在《论语》里竞出现109次。
什么是“仁”?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所谓的“仁”,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凡事都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儒家文化认为,人生的责任在于“求仁”,人生的意义在于“行仁”。
陈敬南善于将传统文化嫁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他推行的“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等的治厂理念就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陈敬南经常说,人是财富的创造者,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价值。
在木材集团公司,职工是真正的“主人翁”。每个人的劳动都得到尊重,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保护。企业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倾听员工的呼声,采纳员工的建议。
1999年,当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时,陈敬南再三强调,一定要让职工得到实惠,不仅不实行强制下岗,而且让每个人都有合适的岗位,让每个人都有增加收入的机会。因此,这项改革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拥护,进行十分顺利:想“买断”的人就“买断”,想“留下”的人就“留下”,想“入股”的人就“入股”,想“内退”的人就“内退”……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职工们兴奋地说:“别人下岗我上岗,别人减收我增收”,这样的改革,我们怎么会不欢迎呢?
十多年来,木材集团公司始终把安排好员工的生活当作大事。无论是在职员工、退休员工,还是临时工,每月都按时领到工资,从未拖欠过一次。同时,公司还为全体员工办理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有关手续,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更难能可贵的是,木材集团职工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陈总。”
是啊,陈总是他们的贴心人。思想有疙瘩,找陈总谈心,疙瘩就解开了;心中有烦恼,找陈总倾诉,心情就开朗了;家里有困难,找陈总聊聊,困难就解决了。
在员工们的心目中,陈敬南是那样的平易近人。退、离休的干部职工将他当晚辈,年纪相仿的员工将他当朋友,刚进厂不久的青年人将他视为“兄长”。他们说,论职位,敬南至少也算一个“正县级”的干部,但他没有架子,从不盛气凌人,既善解人意,又容易接近。每逢过年过节,陈敬南知道哪些职工最困难,亲自登门慰问;每当台风临近,陈敬南了解哪些职工住在危房或地处低洼地带,特地嘱咐他们迅速转移……
木材集团公司的员工对记者说了两个小故事。
有一年,一名工人不慎摔进海里淹死。事后,陈敬南将死者的妻子和女儿都安排在公司上班。他动情地说,要不然,这孤儿寡母如何生活?
还有一名被称为“无赖”的工人,经常在企业闹事,还借酒生疯,骂过陈敬南。后来,这个人因犯偷窃罪被判刑,公司依照规定将其除名。这人刑满出狱后,不幸患上重病而死亡。按理说,公司对这件事可以不管。但陈敬南考虑到这个人家里经济条件差,不但为其报销医疗费,还发给抚恤金,并把他的儿子安排在公司上班。
作为企业的“第一把手”,陈敬南擅长以伯乐之眼光,识才、重才、爱才。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陈敬南总是待之以礼,委之以任,授之以惠,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关心他们的个人利益,用人力资源建设,构筑企业发展的智力平台;以多种机制,促进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
上任以来,陈敬南每年都派专人到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大专院校招聘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仅2005年就引进19名大学生和10多名中专生。这些青年人思维敏捷,热情好学,有较强的事业心。在生产第一线经过几年的锻炼后,逐步成为企业的骨干。对业绩突出者,陈敬南就大胆提拔他们到领导岗位,担任经理或副经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贤洪就是其中的一个。
陈敬南鼓励职工读书。无论在函授大学学习,还是参加自学考试,企业都报销学费,以激励职工成才的积极性。
陈敬南还为引进的各类人才建造住宅楼,让他们有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木材集团公司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该集团公司50多名中层干部在12年内没有一个人要求调动,没有一个人趁机“跳槽”,更没有一个人兼有“第二职业”。他们同心协力,艰苦奋斗,为企业的发展默默地贡献自己智慧和力量。
这不是陈敬南贯彻“以人为本”治厂理念的成功事例吗?
孔子说过“见利思义”,孟子也说过“先义后利”,可见“以义统利”是儒家的一项重要主张。在这种正确处理义与利关系的思想影响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的商业道德。
陈敬南认为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企业来说,应提倡“生财有大道,利已不损人”。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之利,也不是权利之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
陈敬南告诉记者,尽管集团公司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品销售越来越广,但“诚信”两字扎根在每个员工的心中。公司生产的中密度纤维板、鞋用材料、橡塑材料、无纺布、复合地板等17个品种、100多种规格的产品都将质量摆在首位,靠质量赢得市场,靠诚信赢得用户,从未出现过损人利已的行为或任何质量事故。
2004年,木材集团公司被评为全国诚信百家企业。诚信已成为集团公司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不仅提高企业有形资本的配置效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又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对此,陈敬南心领神会。现代企业的管理,一方面要强调制度与法律;另一方面要强调“以德治企”。他十分重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员工,使员工们明白,按照道德准则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在木材集团公司,学知识、做好事蔚然成风;扶贫解围 、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定期举行,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蓬勃地开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陈敬南正直、无私、廉洁的品德,为员工树立了榜样。他所具有的“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魅力,使他在企业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记者在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有许多熟人。从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到中层干部,从普通职工到退休人员,和他们聊起陈敬南的时候,谈得最多的还是他和职工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这也许是敬南成功的第一要素。不然,他怎么能“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呢?不然,企业怎么能一次次闯关夺隘、化险为夷呢?古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探究陈敬南之所以“得人心”的秘密,记者发现主要在于他具有以身作则、耿直无私、公正廉洁的品德。因此,他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他的话极具号召力和感染力。
1993年前后,木材集团公司刚刚开始进口国外原木,第一艘40000吨货轮装载着27000立方米的美国“花旗松”抵达温州。当时,温州港尚未具备接卸条件,外轮只得停泊在玉环大麦屿附近的海面上,等待卸货。
木材集团公司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陈敬南当即决定,成立一支由150人组成的突击队,前往大麦屿承担海上作业任务。一声令下,党委成员、中层干部及广大职工纷纷请战,其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
海上作业是非常危险的。人只能站在木排上,将货船吊下来的木头放在海面,然后用钢丝索将木头捆挷起来,扎成一个个“海球”,再运到岸边。那几天,海面上又有七、八级阵风,木排在波浪中颠簸起伏,人要站稳也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干活。
但是,任何艰难险阻挡不住木材集团公司的汉子们!他们众志成城,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奋战九天九夜,终于完成了接卸任务。
回起起这九天九夜,木材集团进口材分公司经理麻炎华至今还是激动不已。他说,太危险了。有一次作业时,吊车上的原木突然掉下来,站在木排上的人都跳进海里,否则就会酿成重大事故。当时,陈总亲临现场指挥,沉着勇敢,给员工们很大的鼓舞。船上的木材卸下来以后,运回温州就花了二个月的时间,可见数量之多,难度之大。虽然,这次海上作业很辛苦,但经济效益很不错,为以后的进口木材业务打下基础。事实证明,敬南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总结这场特殊的“战斗”时,陈敬南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锻炼人,越能考验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显示出英雄本色。我为木材集团公司有一支觉悟高、素质好、能力强的员工队伍感到自豪。
说得好!正如孟子所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员工是企业的根,企业的魂。企业的发展,改革的成功,都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勇气和力量。
诚然,建立一支好的员工队伍,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修养、人格魅力有密切的关系。有道是“没有好的将帅,就没有好的士兵。”
企业领导人要有一点风度和气质,这既是社会文明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企业员工对领导的期盼。在和陈敬南的交往中,记者感到他有一种“儒商”的风度,孔子、孟子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在陈敬南的身上都能得到体现。
“温”就是“温和”。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神的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是在狂风暴雨之中。敬南温文尔雅,待人诚恳;和他谈话,如沐春风。即使对方性格暴躁,甚至出言不逊,他总是耐心地听取不同意见,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很少发脾气。
“良”就是“善良”。职工们都说敬南有着“菩萨心肠”,他关爱每一个职工,处处与人为善,对社会上某些只讲竞争不讲互利,只讲征服不讲宽容的行为,敬南深恶痛绝,认为这不是科学的世界观。
“恭”就是“谦虚”。敬南有许多“头衔”,更有不少荣誉。然而,在鲜花与奖杯面前,他的头脑更加清醒。他不把荣誉当作炫耀自己的资本,更不会在一片赞美声中陶醉,始终保持着平常心。
“俭”就是“俭朴”。木材集团公司可谓“家大业大”,但从不大手大脚,挥霍国家的钱财。陈敬南的“俭朴”体现在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上。
先说“‘招待费’。陈敬南告诫行政管理部门及下属分公司,即使业务需要招待客人,也必须严格控制,能不请客就不请客,能少请客就少请客,能简单就简单。君子之交淡如水,真诚地接待宾客,能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也使对方轻松愉快。这几年,木材集团公司招待费逐年减少,2005年招待费支出比税法规定减少了53万元。
再说“办公费“。面对有些企业日益奢华浮夸的风气,陈敬南仍崇尚俭朴。他的办公室很简单,一张桌子,两个柜子,几把椅子,加上普通的沙发,仅此而已。集团公司的会议室也很朴素。椭圆形的会议桌,背靠式的椅子都是木制品,虽然用了十多年,陈敬南从未考虑到“更新”。除此之外,公司千方百计地节约办公费用。有一段时间,电话费开支较大,陈敬南得知后,要求办公室制定相应的条文。措施一落实,一年就节约电话费20多万元。
有人曾说,木材集团公司在全市颇有名气,国内外客人前来洽谈业务或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这样做是不是太吝啬?陈敬南严肃地说,俭朴是美德,决不是吝啬!
“让”就是“礼让”。陈敬南淡泊名利,与人无争是企业界公认的。有些社会团体聘请他担任名誉职位,他都婉言拒绝。在集团公司,他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考虑得少,尽可能地把利益、荣誉、享受让给员工。
“温”、“良”、“恭”、“俭”、“让”是从“仁”派生的,也同“仁”一样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成为人们处世的准则,至今仍有其深远意义。
陈敬南还有不少的社会兼职,他总是认真地做好每件事。当“人大”代表,就切实履行代表的职责;当“协会”会长,就满腔热情地为会员单位服务。虽然,他工作繁忙,但坚持锻炼,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壮的体魄。每逢休息天,他会给妻子儿女们做一桌好菜。
陈敬南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温州市传为佳话。他的无私奉献的品德,受到社会各界的敬重。这几年,他相继当选为市党代会代表、市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同时还有不少的社会兼职,他是温州市经济师协会的理事长、温州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理事长、温州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木材流通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陈敬南总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好每件事。
作为人大代表,陈敬南关注国计民生,始终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每年,他抽出一定时间,到群众中调查研究,对老百姓反映最多的物价、住房、上学、求职、市场、环保等诸如此类的热点问题,都分门别类地加以搜集和整理,不仅在各种会议上替老百姓说话,还提出许多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真正实践“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崇高使命。
2000年前后,温州市建筑材料市场混乱,有人趁机兜售假冒伪劣的建材产品,不仅坑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给建筑工程留下严重隐患。陈敬南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整顿温州市建筑材料市场秩序若干建议》的议案。该议案引起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及时采取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了温州市基本建设、重点基础上的工程质量,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
2001年2月,在省人大九届四次会议期间,陈敬南领衔提起了《关于要求将温州电厂三期续建工程列入省“十五”计划并尽快开工建设及开展温州第二电厂有关工作的议案》。他在议案中指出,长期以来,温州电力投入滞后,而经济发展迅速,用电量增长很快,电力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扩建温州电厂三期工程时不我待。在他和其他人大代表的努力下,终于使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得以解决。
在一次人大会议分组讨论会上,陈敬南代表温州工业企业界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温州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当着参加分组讨论会的省领导及各厅、局负责人的面,建议省政府加大对温州重点工程的投资力度。这次发言受到省领导周国富、孔祥有等同志及其他与会者的好评。
在2002年召开的省人大九届五次会议上,陈敬南参与提起了《关于要求在“十五”初期开工建设温福铁路的议案》,促使温福铁路在2004年底开工兴建。
作为行业协会会长,陈敬南同样尽职尽责,积极探索行业协会发展的新路子。1992年10月,陈敬南当选温州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理事长,他向全社会承诺:为温州市建筑工程提供优质建筑材料,并呼吁全市同行携手合作,坚决抵制劣质水泥、钢材、陶瓷、装饰材料等建材产品流向市场。在他的主持下,温州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制定了全市第一部“行规行约”,从此,全行业逐步形成“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的良好风尚。
对行业协会如何开展工作,陈敬南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出了几个观点。
观点之一: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 协会的凝聚力在于服务。陈敬南认为,作为一个纯属民间性的工商领域协会,既没有行政部门赋予的权力,又没有承担具体的职能,要使协会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必须在信息、产品、科技、市场等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服务。
观点之二:“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有威”。陈敬南告诫协会工作人员,不要抱怨协会在社会上“地位不高”、“重视不够”,首先协会本身要有所作所为。协会有了作为,自然就有了地位;协会有了地位,自然就有了威望,许多企业就向协会靠拢,协会队伍就不断地壮大。
观点之三:协会要当好“四个角色”,即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当“参谋”,为企业开拓销售当“红娘”,为企业收集产品信息当“耳目”,为企业宣传、推广产品当“喉舌”。
观点之四:协会要做好“协”这篇文章。陈敬南说,首先是“协力”。会员单位、协会工作人员要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其次是“协作”。会员单位要开展交流、协作、联合;三是“协商”。对重大问题要开会协商,多听听会员单位的意见,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四是“协调”。一个协会有几百家企业,又是同一个行业,难免发生一些纠纷、磨擦,对此,协会要进行协调,化解各种矛盾,谋求共同发展。他强调说,做好“协”这篇文章,不仅能“协”出生气,“协”出商机,还能“协”出效益。
温州曾是全国行业协会工作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国家建材局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温视察、检查工作时,听取了陈陈南对协会工作思路的汇报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报告中还引用了上述观点中的一些内容。
在陈敬南的具体指导下,温州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制定了“一二三四”工作方针,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多次被温州市经贸委、温州市民政局评为“先进社团”。2004年11月24日,陈敬南当选温州经济师协会理事长后,该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服务工作,受到广大会员的拥护和好评。
尽管陈敬南工作繁忙,但他总是保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他认为,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社会不断地创造财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敬南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游泳。他喜欢在游泳池里劈波斩浪,更喜欢在江湖大海里畅游。试想,在紧张工作之余,置身于水中,好像什么忧虑、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仰望辽阔的天空,温柔的风轻轻拂面,轻盈的浪托起身体,这是何等的心旷神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张开双臂,奋力向前,朝着认定的目标,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种追求?
敬南虽已进入不惑之年,但精神饱满,思维敏捷,看不出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当人们问起他有什么养生之道时,他淡淡一笑:“送你八个字:天天运动,天天快乐!”
敬南有一个贤慧的妻子。平时,他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家庭,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妻子操劳。对此,敬南深为感激。每逢休息天,他总是尽量呆在家里,和妻子、儿女们享受天伦之乐。他感慨地说,一个人为企业、为社会做贡献是应该的,但为自己、为家庭带来乐趣也是一种责任。在家的时候,敬南亲自买菜、下厨、干家务。他有一手烹饪的好手艺,炒的菜颇有“专业水平”,可谓色、鲜、味俱佳,妻子儿女们称赞不已。
十多年来,陈敬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铸就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又一份的喜悦。2005年“五一”前夕,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是国家对劳动者的最高奖赏,敬南当之无愧。当他登上天安门城楼时,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当即赋诗,抒发对党和人民的感恩之情。
“人总要干点事情,总要为生你养你的这块土地留下点什么。”陈敬南如是说。因此,在十多年来,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铸就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也许数字是枯燥乏味的,但为了真实反映温州木材集团公司的变化,记者不得不列举一连串数字,让事实说话。
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9749元,税金257万元,利润120万元。
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13968 万元,税金463万元,利润201万元。
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16137万元,税金614万元,利润504万元。
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25808万元,税金1135万元,利润875万元。
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59197万元,税金1271万元,利润1303万元。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79689万元,税金1510万元,利润1788万元。
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6497万元,税金2198万元,利润2043万元。
这六年期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增长10.93倍;上缴税金增长8.56倍,还不包括直接上缴中央的进口关税;企业利润增长17.03倍;国有资产增长2.5倍;工资总额增长2.5倍;人均工资增长3.16倍。
2006年2月6日,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2005年度温州市工业企业规模50强”的排序,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名列第12名。
不仅在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在全国行业中迅速崛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一跃成为全国木业界的先进典型。在采访时,陈敬南向记者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十多年前,陈敬南曾和下属的一位副经理到北京,专程拜访中国木材行业协会,要求参加该协会,成为一个会员单位。对方看了申请表后,婉言拒绝了,说他们公司年销售额仅1000多万元,规模太小,上不了国家级的“门槛”。当时,省木材公司经理是该协会的常务理事。
过了几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由于经销进口材业绩突出,不仅被中国木材行业协会接纳为会员单位,陈敬南还当上了理事。此时,省木材公司的经理仍是常务理事。
再过几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继续发展,陈敬南在换届大会上,以高票当选为常务理事,而省木材公司由于经营亏损,其经理仅仅当上理事。
到了2004年,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成为全国木材行业的明星企业,陈敬南升任中国木材行业协会的副理事长,省木材公司企业破产,经理被取消理事资格。
这一“升”一“降”,对比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在全国木材行业中地位的变化。
2005年12月, 中国木材行业协会在广州召开表彰大会,授予陈敬南“全国木材行业突出贡献企业家”的称号。
最令人难忘的是200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
经过层层推荐、评选,陈敬南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消息传来,温州木材集团公司沸腾了。员工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奔走相告。他们说,这沉甸甸的荣誉,是党和政府对劳动者的最高奖赏,敬南当之无愧,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
2005年4月27日清晨,集团公司办公大楼前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员工们自发列队,欢送他们的总经理晋京授奖。
望着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听到一句句诚挚的祝福,敬南的眼睛湿润了。他太了解自己的员工了。十五年来,他和员工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此刻,他有多少话要说啊,感谢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感谢你们的劳动与奉献,今天的荣耀不是属于陈敬南一个人,它凝聚着集团公司领导班子的智慧,也凝聚着全体员工辛勤的汗水。
上午9时,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同志在温州王朝大酒店欢送劳模们并和他们合影留念。随后,陈敬南和温州市的10多位劳模乘专车前往杭州。
4月28日上午,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在杭州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浙江省晋京授奖的114位全国劳动模范,勉励他们戒骄戒躁,取得更大的成绩。下午,由副省长陈加元带领,乘专机飞抵北京。
当晚,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文艺晚会,欢迎劳模们到来。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和劳模们一起观看演出。
4月29日上午,敬南和全国2979位劳动模范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当他站在当年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地方留影时,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当即写了一首诗:
登上天安门,热血在沸腾。
回首坎坷路,艰难似海深。
如今佩奖章,放眼紫禁城。
今后倍努力,回报党厚恩。
诗言志。这短短四十个字里,既蕴藏着创业的艰辛,又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字里行间,充满自己对党和人民的感恩之情。
2005年4月30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午9时许,当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见厅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是陈敬南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虽然,他不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握手,但他同样受到鼓舞、受到鞭策,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载誉归来,敬南在机场上再次受到集团公司员工们敲锣打鼓的欢迎。
敬南没有在鲜花和奖章中陶醉,在集团公司简短的欢迎仪式上,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成绩只能说明昨天,不能代表明天。此刻,我更加感到任重道远!只有保持一份压力,一份动力,一份清醒,一份谨慎,企业才能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欢迎仪式结束后,敬南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他要和年迈的母亲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当他站在父亲遗像前,当年的情景又历历在目。他想起赤脚在雪地里行走的日子,他想起在宜山的田埂上当挑夫的岁月……他想起父亲的谆谆教诲,不由热泪盈眶。他想,如果父亲健在,看到儿子当上全国劳模,心中该是多么高兴啊。
* * * * * * * * * * * *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对陈敬南说,凭你的才华和能力,如果自己办公司,一定赚到不少钱。十多年来,你为国有企业呕心沥血,竭精殚虑,但和那些民营企业家相比,既没有名车,也没有豪宅,你后悔吗?
敬南笑着摇摇头,坚定地说,不后悔。
在敬南看来,尽管金钱的魅力很大,然而世上的许多东西是金钱不能买到的,譬如说金钱买不到真情,金钱买不到生命,金钱买不到知识,金钱也买不到荣誉。他说,这些年来,我确实干得辛苦,但党和人民给了我莫大的荣誉,这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能够拥有它,我感到无上的光荣。
敬南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然而不能将金钱的多寡与做人的成败相提并论。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人活着又不能只为了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钱不是坏事,但金钱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凭自己劳动所得的钱财,花起来才心安,才踏实。
记者再问,人们都说“时势造英雄”。但我们回头望去,会发现有些同时代涌现出来的改革家、企业家或销声匿迹,或身陷圄囹,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这到底为什么呢?
敬南稍加思索说,孟子有句名言叫“仁者无敌”,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便可以无敌于天下”。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只要一心一意为企业,永远怀着一颗“当人民公仆,为员工谋福”的赤诚之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明白:这就是陈敬南和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之所以昂立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豪情依旧,风采依旧的原因所在。
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金子!
(二OO六年五月一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