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者的哲学

                                 ——记温州市劳动模范、温州市建筑材料总公司总经理张兴才
                         《中国建材报》特约记者 张绍光
      我和兴才从相识到相知,已有20多年了。在我的印象中,他不善言谈,是一位求真务实的企业家。他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无论在什么岗位,总是敬业守信,默默奉献。他当过兵,具备军人气质。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显出硬朗、干练和率真。他有能力、有魄力,更有性格魅力,群众信任他,拥护他。在他的领导下,企业渡过一个个难关,创造一个个奇迹。
      几年前,我就萌发采访张兴才的念头,但他为人低调,总是婉言谢绝。直到2004年5月,我们才有促膝谈心的机会。
       我们的话题是从钓鱼开始的。
     张兴才喜欢钓鱼,特别喜欢“海钓”。一般人看来,钓鱼无非是一种闲情逸致。然而,张兴才从钓鱼过程中领悟到许多哲理:希望与失望,平静与浮躁,得到与失去……人生岂不如此?凡事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心静若水”的境界,要有“耐得寂寞”的情怀。
      记 者:听说你喜欢钓鱼。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是否把钓鱼当作无聊时的消遣?
      张兴才:我确实喜欢钓鱼,但不只是为了消遣。我认为,“垂钓”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每逢节假日,我常到荒郊野外寻觅“垂钓”的乐趣。你想想,手执鱼竿,静坐在湖畔或水边,品一壶茶,抽几口烟,那一份安详,那一份自在,那一份悠闲,只有亲临其境,才可体会。
      记 者: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都是垂钓的名句。如果在刮风、下雨、飘雪的日子,或者在更恶劣的环境里,你也乐此不疲吗?
      张兴才:风雨中钓鱼别有一番情趣。至于在恶劣的环境里垂钓,更能磨练人。譬如说“海钓”吧,那是我最喜爱的项目之一。“五一”、“十一”长假,我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到南麂等地“海钓”,一去就呆了四天。
      记 者:请说说“海钓”的乐趣,让我分享。
      张兴才:顾名思义,“海钓”就是在大海里钓鱼。这不仅需要勇气、毅力,还必须具有敢于冒险的精神。出发前,要带上足够的干粮、饮用水以及野外露宿的必需品。为了安全起见,还要穿上救生衣、钉鞋,戴上防滑手套。然后,租一条小船,驶向那些无人居住的小岛。有时,海上起风浪,小船在波峰浪谷中颠簸,到达目的地时,靠岸都不容易,全凭垂钓者的勇敢、智慧和经验,战胜一个个困难险阻。
      “海钓”虽然辛苦,但当你攀越悬崖峭壁,登上人迹罕至的小岛时,顿觉身心松弛,疲劳全消。站在礁石上垂钓,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几只海鸥,几点帆影,此刻,什么得失,什么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像我们这些平时工作紧张而繁忙的人,处于这种纯自然的环境中,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记 者:这就是你喜欢“海钓”的原因?
      张兴才:不仅仅如此。“海钓”的全过程还充满挑战性、竞技性和趣味性。你甩竿,你下饵,你就开始与大海里那些狡猾的鱼类斗智斗勇。对于商人来说,“海钓”很切合我们的冒险的性格和拼搏的勇气。
      记 者:有人对“海钓”并不理解,认为这种玩法既花钱又花精力,还有不可预见性。
      张兴才:那是他们的偏见。我认为,大海是一个让人懂得“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真正的老师,虽然它常常喜怒无常,变幻莫测,但对人总是有一种吸引力。
      记 者:你的话使我想起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这篇小说描写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独自在大海上钓鱼的故事。84天过去了,老人竟没有捕到一条鱼。有一次,他终于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然而,这条鱼实在太大了,老渔夫的船在海上拖了它三天,直至它筋疲力尽,才把它杀死。后来,老渔夫将鱼绑在小船的一边,带着“战利品”返航。在归途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大马林鱼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虽然老人什么也没有得到,但他享受到在海里与大自然搏斗的那种惊心动魄的乐趣。
      张兴才:我读过这篇小说,还记得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记 者:后来,这句话成了至理名言啊!
      张兴才:我去“海钓”并不是期望每次都有收获,而是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是对繁忙公务的一种缓释和调节。
      记 者:哈哈,“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于大海之间也。”
      张兴才:话说回来,去钓鱼的人总希望能钓到鱼。在“海钓”中,当我钓起三、四斤重的鲷鱼时,那份喜悦真是无法形容。可是钓鱼如同人生,你满怀希望,有时却只能失望;你因为失望而浮躁,就更没有收获的希望。只有达到“心静若水”的境界,具有“耐得寂寞”的情怀,才能取得成功。
      记 者:“海钓”很艰苦,你不怕?
      张兴才:艰苦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啊!有一年盛夏,我在南麂岛“海钓”,骄阳似火,气温很高,整天站在礁石上,既没有树木可以遮挡阳光,又没有房子可以躲避风雨,一般人是难以承受的。更何况“海钓”还很危险。有时候,一个浪涛打来,连人带鱼竿掉进海里,也是常有的事。艰苦也罢,危险也罢,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
      记 者:听了你的述说,我感到钓鱼确实是一种有益身心的运动,既能培养修身养性的好习惯,又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抒发旷达的胸怀。你在日常工作中,处事果断,不怕艰险,办企业那样专心、耐心、细心,这大概与钓鱼的兴趣爱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张兴才:也许是这样。
      张兴才在温州建材行业颇有名气。他在温州市建筑材料总公司任职五年,使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摆脱“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迫困境,重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勃勃生机。
      记 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受命于危难之间”。你接任温州市建筑材料总公司总经理时,正是企业最困难的时候。请谈谈当时的情况。
      张兴才:我是2000年6月1日到温州市建筑材料总公司上班的。当时,这家国有流通企业几乎陷入绝境。由于连年亏损,企业高额负债;再加上银行不贷款,资金匮缺,无法开展经营活动,可以说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更严重的是员工对企业失去了信心,一些“业务精英”纷纷“跳槽”,另找门路,企业的人才流失,人心浮动。
      记 者:人们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是怎样放的?
      张兴才:上任伊始,我着重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稳定人心。我几乎和公司每一个员工谈过心,一方面了解情况,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鼓励员工振奋精神,同心协力渡过难关,改变企业落后面貌。
      第二件事是确定目标。在全体员工大会上,我提出企业近三年的奋斗目标:2000年公司求生存;2001年要从“生存”向“发展”转变;2002年公司销售额要突破亿元,实现税利500万元以上……
      第三件事是落实措施。经过市场调查,我们决定创办“筑源混凝土有限公司”。该公司采取股份制形式,由温州市建筑材料总公司控股,生产商品混凝土。在物资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公司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努力拼搏,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建成商品混凝土生产线,当年10月20日顺利投产,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记 者:“三把火”放得好!可以说,筑源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成立是温州市建筑材料总公司摆脱困境的起点,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兴才:确实如此。我曾总结了三条。第一,“筑源”生产商品混凝土所需的水泥,全部通过本公司组织货源,成为本公司水泥销售的延伸;第二,公司安排了17名员工充实“筑源”的各个工作岗位,既分流了人员,又减少了费用,符合“减员增效”的要求;第三,本公司把位于36村的码头、库区、办公楼出租给“筑源”,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增加了公司的收益。仅此三项合计,公司每年增加收入就达120万元。
      记 者:这几年来,筑源混凝土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如何?
      张兴才: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00年10月投产后,2001年生产商品混凝土11万立方米,2002年为17万立方米,2003年达到20万立方米。同时“筑源混凝土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300万元增至1200万元,取得国家建设部门认定的资质等级。这次增资,职工个人股金由原来的90万元增至200万元,为实现企业的产权置换打下良好的基础。
      企业要发展,必须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改革是关键,创新是灵魂,管理是手段,班子是保证。张兴才以其特有的企业家的风范,带领全体员工,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这是从“海钓”哲学中得到的启示。
      记 者: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分配上存在一些弊端。请问张总,你怎样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
      张兴才:温州市建筑材料总公司下属六个业务分公司,除了三个水泥分公司以外,还有钢材分公司,储运分公司和散装水泥中转库。过去,员工们端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因此,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势在必行。经过调查研究,我们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如对仓库实行“费用包干”的办法,对散装水泥中转库实行“超利润与总公司分成”的办法;对几个水泥分公司实行“完全风险集体承包”的办法。由于水泥分公司每一个员工都参与承包,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方案实施后,员工们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为用户服务,凡是建筑工地需要水泥,无论什么时候,都保质保量地送到工地,受到用户的好评。
      记 者:据笔者所知,温州市水泥市场“群雄角逐”,竞争愈演愈烈。你们是如何发挥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张兴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温州市每年水泥需求量约500万吨左右。因此,全国各地的水泥源源不断地涌入温州,竞争确实剧烈。我们确立“品牌战略”的方针,力求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公司特约经销“京阳水泥”,并迅速打开市场,甬台温高速公路的14个标段中,有8个标段都选用了该品牌水泥。此外,为金丽温高速公路、世茂大厦、城区防洪堤二期、洞头连岛工程及旧城改建、新城开发等重点工程实行24小时供应服务。2003年,总公司水泥供应实物量达到28.3万吨,物资码头卸货量达60万吨,创公司历史最高记录。水泥实物量比2000年同期增供11.7万吨,码头卸货量比2000年同期多卸48.5万吨,是2000年的5倍多,在全市建材行业水泥销售中排名第一。散装水泥供应量在市本级排名第一。
     记 者:刚才,笔者在公司会议室里看到“第三次安全生产例会”的横幅,可见公司领导班子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请谈谈在安全管理上采取哪些措施?
      张兴才:安全生产警钟长鸣,不容忽视。公司始终将生产安全、物资安全、员工的人身安全摆在首位,常抓不懈。其措施有:一是加强安全教育,杜绝安全隐患,每个员工都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二是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划分责任区,落实责任人,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有检查,有反馈,有整改,有落实。三是坚持双休日及夜间到码头、库区巡查。我本人在2003年参加夜间巡查就有30多次。2001年以来,公司没有发生重大事故。
      记 者:你任职五年,成绩卓著,能否用一些具体数据来说明?
      张兴才:2001年总公司销售额9173万元,税利339万元;2002年,销售额1.202亿元,利税815万元,均实现了我上任时在员工大会上提出的目标。2003年,公司销售额达1.387亿元,利税852万元。
      记 者:请介绍企业文化及有关情况。
      张兴才:员工精神振奋,政治热情高涨,学习气氛浓厚,企业文化活跃。例如近来公司出现了“考职称”热、“学电脑”热、“考驾照”热……顺便说一句,几年来,我公司60多人,没有一个下岗。员工收入稳定提高,年人均收入达5万元左右。
      记    者:今天的采访使我受益匪浅。我们从钓鱼谈到人生,从人生谈到事业。在张总的话中,我领悟到许多人生的哲理。我明白,你事业取得成功,也许是从“海钓”哲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吧!
      张兴才:谢谢。
                                                                                                                           (二OO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相关链接材料
      张兴才,男,1950年出生,属虎。建筑材料专业工程师。
      18岁参军,在部队十年期间,从普通士兵升任司令部参谋。复员后在温州市物资系统工作。
      2000年出任温州市建筑材料总公司总经理。
      2002年12月当选温州市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连续两年评为“温州市经贸系统优秀经理”,2003年荣获“温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企业的主要荣誉有:2002年3月和2003年3月,温州市人民政府连续两次授予温州市建筑材料总公司“企业领导班子集体功”;2003年8月,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市分行授予“AA级信用单位”;同年9月,温州市工商局授予“市工商信用AAA级企业”;2004年被浙江省工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AAA级企业;2001年至2003年连续三年被温州市物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评为“先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