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坊纪事

                                                ——记温州西山联合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景炜
                                                          《中国建材报》特约记者 张绍光
      2004年3月26日,位于温州市马鞍池西路新世界大厦的“陶醉坊”在欢庆声中隆重开业了。
这是一间艺术陶瓷的专卖店。店内陈设的几百件陶瓷作品,无不清新隽永,古朴精致。徜徉其间,既感染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又品味到艺术陶瓷那种独特的魅力。
      在现代生活中,艺术陶瓷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或装饰于壁间,或展示于柜中,或陈列于架上,或摆放于床头,不仅为居室平添几分典雅的氛围,又能朝夕相处,陶冶情操。
      “陶醉坊”的主人是温州西山联合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景炜先生。他面目清癯,举止文雅,思维清晰,谈吐自如,给人一种“儒商”的感觉。他告诉记者,陶瓷是一门“土”与“火”相结合的艺术,既古老,又年轻。在历史上一直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现代社会又以新的理念和形式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陶醉坊里展现的陶艺作品,无论是抽象的表达,意念的展现,或者是生命的感动,精神的寄托,都有一种天然的情韵,令人陶醉。
      我们的谈话就从“陶醉坊”的命名开始。
     “陶醉”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陈景炜却另有一番理解。他字源上认为,“陶醉”包含着“醉心于陶瓷”的意思。的确,他是一位“陶瓷迷”。他研究陶瓷,收藏陶瓷,他的企业又生产陶瓷。十多年来,他为陶瓷工业可谓呕心沥血。
 
      记 者:很高兴参加“陶醉坊”的开业庆典。这“陶醉坊”从构思、设计、布局、装潢,无不倾注着你的心血。你是否将“陶醉坊”作为宣传温州陶瓷文化的一个窗口?
      陈景炜:说得对!温州,古称“瓯”。温州的江叫“瓯江”,温州的刺绣叫“瓯绣”,温州的戏剧叫“瓯剧”,温州的水果叫“瓯柑”……什么是“瓯”?“瓯”就是陶瓷器皿。由此可见,温州是陶瓷的故乡,陶瓷生产有悠久的历史。
史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期,永嘉一带瓷窑林立,称为“瓯窑”。瓯窑出产的“东瓯缥瓷”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罄,明如镜”之誉。晋代潘岳在《笙赋》中说:“刨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这句话的意思是:破开黄色的竹筒用来装美味的食物,倾倒淡青色的瓷器用来盛美酒。诗人季南金诗云:“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这都是“东瓯缥瓷”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到了唐代,温州制瓷中心由楠溪江转移到西山护国寺一带,形成了后世所称的“西山窑”。1939年,温州的民族资本家吴百亨在西山窑旧址上创办“西山瓷器厂”,1941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块釉面砖,从此,揭开了中国现代建筑陶瓷工业的序幕。
      从瓯窑、西山窑到第一块釉面砖,温州的陶瓷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如今的温州人只知道“瓯”是温州的别称,对“瓯”的真正含义却知之甚少。这几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继承、发扬温州陶瓷的文化传统,并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去年,在世界温州人大会期间,我在会上发表了《弘扬瓯文化,打造国际轻工城》的论文。当然,开办“陶醉坊”的目的,也是为宣传温州的“瓯”文化。
      记 者:我明白陈总的良苦用心,更敬佩陈总的执着精神。陶醉坊门口的招牌上写着“瓯窑、西山窑、东瓯陶艺馆”三行字。请介绍有关东瓯陶艺馆的情况。
      陈景炜:东瓯陶艺馆创办于2000年6月27日。开馆那天,我还撰写一副对联:“千年瓷窑承天锦,百里瓯窑动地诗。”
      东瓯陶艺馆主要是制作艺术陶瓷的场所。我特地从景德镇、宜兴等地请来许多工艺师,共同开发艺术陶瓷产品。可以说,陶醉坊里的作品大都出自东瓯陶艺馆。
      记 者:东瓯陶艺馆出品的艺术陶瓷,既要秉承传统,又要提倡创新,这两者如何水乳交融?
      陈景炜:现代人似乎越来越追求古朴自然的东西。我认为,艺术陶瓷不能摒弃传统的工艺,但创新是灵魂。去年以来,我一直琢磨着如何将瓷刻与中国的书法、印章、剪纸、京剧脸谱之类的传统艺术相结合。为此,我访问了杭州的西泠印社、温州的方介堪纪念馆……终于将表达形式确定下来,然后攻克工艺上的难题,投入批量生产。你看,那一张张生、旦、净、末、丑的脸谱,那一首首谢灵运的山水诗,那一幅幅方介堪的篆字,全都用手工刻在瓷砖上,或刚劲有力,或浑厚凝炼,或险峻挺拔,何等的生动丰富!这种立体感、质量感,在纸上是无法显示出来的。
      东瓯陶艺馆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去年,北京公布了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创作人员立即将舞动的篆字“京”刻在瓷砖上,配上红色的釉料,制作成艺术陶瓷样品送到北京,有关部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施釉、包装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该产品有望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纪念品投放市场。
      记 者:你们还有哪些影响深远的艺术陶瓷杰作?
      陈景炜:很多啊!2003年2月21日,东瓯陶艺馆烧制了巨型“陶瓷鞋”。这双鞋长66厘米,重5.1公斤,约122码,从策划、设计到烧成,历时100多天,工艺师们小心翼翼地擦上鞋油后,一针一线均非常逼真。经“上海吉尼斯”世界记录总部评审,确定为世界之最,颁发“吉尼斯世界记录陶瓷鞋”证书。再譬如2003年底,杭州西湖增设名为“湖水的记忆”新景观。该景观主体由16个特大的陶瓷鱼头组成。每个“鱼头”底部跨度达2米,横径约1.55米,高1.55米,由青、白、黄三种色彩组成,东瓯陶艺馆接受了这组陶瓷雕塑的烧制任务,不久将运往杭州,为西湖增辉添彩。
      记 者:在陶醉坊的所见所闻,受益匪浅。当前,陶瓷行业竞争激烈,西联公司能够独辟蹊径,推出一系列琳琅满目的艺术陶瓷产品,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实在是难能可贵。
      艺术陶瓷显山露水,但建筑陶瓷仍是西联公司的主导产品。回顾企业发展历程,陈景炜颇有感慨。十年来,西联公司的外墙砖贴上了“北京西客站”,产品被国家经贸委评为“国家级新产品”。为温州争得荣誉,也为温州的城市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记 者:西联公司是香港友联公司与温州西山面砖厂于1993年合资组建的企业,是温州市创办较早的合资企业,当时,你们为什么选择温州呢?
      陈景炜:香港友联公司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温州西山面砖厂有悠久的历史、先进的设备和精湛的技术。两者结合,优势互补,所以,我们决定投资900万美元,创建“西联”。
      记 者:你出任西联公司总经理之初,对企业发展有怎样的思路?
      陈景炜:当时,我提出“二以”、“三突破”。“二以”是以团结为重,以认真为本。后来,我们将“团结认真”作为西联公司的企业精神,作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三突破”包含:一是突破时间的局限,不仅要考虑近期发展,还要看得更远;二是突破地域的局限,不仅产品销售国内市场,还要打入国际市场;三是突破品种的局限,不仅要生产建筑陶瓷,而且要生产艺术陶瓷、卫生陶瓷甚至日用陶瓷。
      记 者:在西联公司十年,你最难忘的是哪一天?你最成功的是哪件事?
      陈景炜:最难忘的是1995年11月7日,被誉为亚洲之最的北京西客站胜利竣工。西联公司提供的500万片仿花岗石外墙砖为北京西客站外墙增添光彩,受到中央有关方面领导的赞扬。最成功的也是西联公司能够在180家陶瓷企业争夺北京西客站外墙砖供应权上取得胜利!
      记 者:请详细介绍“夺标”的经过。
      陈景炜:1994年7月,我获得一条信息:正在建设的北京西客站原先采用花岗石装饰外墙,由于考虑到花岗石成本昂贵,故决定采用仿花岗石效果的陶瓷外墙砖,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标。机不可失!我立即飞往北京,向首都有关部门表示愿意承担生产仿花岗石外墙砖的任务,但当时还有10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云集北京,参与该项目的竞争,鹿死谁手,难见分晓,关键是看谁家尽快拿出合格的样品!
      我马不停蹄地赶回温州,连夜召开技术骨干会议,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经过数十次的试验,终于研制出酷似“巴西红”的仿花岗石外墙砖,其色泽均匀,典雅美观,简直可以说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1994年12月14日,首批5500平方米的仿花岗石外墙砖从温州启程,直发北京。北京西客站工程总指挥部对“西联”产品既满意,又担心。由于北京西客站是九十年代中国最伟大的工程,因此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他们委派了质量监理专家到温州,对产品进行现场抽样检测。
      这次检测近乎“苛刻”。他们按照高于欧洲标准的标准,对每一块样砖进行检验,即使尺寸大那么几丝也不放过。同时,他们还将抽取的样砖在室外场地摆上几十平方米,从不同角度、高度观测其色调是否均匀。检测结果可归纳为四个字:“无可挑剔”!
      就这样,“西联”产品在北京西客站最终定标会上脱颖而出,击败了所有的参加竞争的对手,一举夺得“专供权”。
      记者:听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产品展示会上,你有一段精彩的发言,博得满堂喝彩?
      陈景炜:是的。参加那次会议的大约有100多位专家。面对他们,说什么呢?西联的产品无可挑剔,大家都已接受,再讲反而是“画蛇添足”。在这样的场合,我只能说几句出自肺腑的话,用自己的真诚和实在打动他们。当时,我说自己和“西”十分有缘。我出生于西安,有西班牙的血统,我就职于西联公司,公司又坐落在温州西山。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说的是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今天,我又有缘参加北京西客站外墙砖选材的竞争行列。我决心要发扬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精神,担负起北京西客站工程的艰巨任务。我的话不多,但从来宾热烈的掌声中,我感到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一种希望。
      记 者:北京西客站外墙砖的供应权终于“花落温州”,为温州争了光,这对西联产品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有何影响?
      陈景炜:这次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继北京西客站后,哈尔滨秋林百货大厦、大连富丽华酒店、青岛浪琴园别墅、成都火车站……都贴上西联公司的外墙砖。我们还将主攻重点放在温州及邻近地区的市场。1997年9月份以来,分别在温州市区及金华、台州、丽水、宁波、余杭、温岭、天台、三门等地设立销售网点,浙江省内近千座高楼大厦都贴上西联公司的外墙砖。
      同时,公司还将销售市场扩大到境外。香港、泰国、新加坡、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也用上西联公司的外墙砖,“西联”被媒体称为领导世界陶瓷新潮流的企业。
      跨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温州和其它一些地方在外墙装饰上倾向于使用建筑涂料,外墙砖逐渐“失宠”。陈景炜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挑战这一刻已正式开始…… “西联”公司正推出一系列的新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记 者:一段时间以来,报刊杂志流传着一种说法,要在高层建筑上限制甚至禁止使用外墙砖。对此,你有何评论?
      陈景炜: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也是一个国家、地区文化艺术发展的表现。因此,高层建筑外墙装饰材料的使用应该走多样化的道路,不可能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材料。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今后也不会有这种情况。
      记 者:你说得有道理。但有的地方行政部门确实发了“红头文件”,限制陶瓷外墙砖的使用。这对“西联”是否有压力?你们又有何对策?
      陈景炜: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创新的步伐,提高产品的档次。前不久,我们研制成功320×320毫米的大规格手雕艺术砖。这种砖在坯底、配方、成型、烧制等方面都有创新,每块砖重达十几斤,纯手工雕刻,极具文化底蕴。目前,美国夏威夷机场已订购1000多万美元,首批10000多片艺术砖已运往美国。2003年,我们还研制成功了“角砖”,填补了中国陶瓷的空白。这种产品不仅使建筑物整体装饰更趋完美,而且起到了保护棱角的作用。香港九龙地铁采用该产品,效果良好。为了让建筑师们更有选择余地,我们还推出各种亚光砖、光釉砖、镜面砖、同体砖、麻面砖、仿石砖……从质感到色调,力求变化多样,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
      记 者:“西联”今后的目标是什么?
      陈景炜:“西联”仍然坚持走自己发展的道路,我们的目标是:扩大出口,增加内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已与日本“伊奈陶瓷”合作,生产日本式的瓷质外墙砖,出口东南亚。同时扩大艺术砖、文化砖的出口。在内销方面,和国内著名的大专院校合作,开发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如夜光陶瓷、吸音陶瓷……有的产品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单位应用。此外,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承“西山窑”的传统,发扬“瓯文化”的精神,生产更多、更好的艺术陶瓷,为生活增添色彩。
      真正的挑战这一刻正式开始。“西联”人意识到肩负的重任,我们有信心去创造未来。
      记 者:相信不久的将来,“陶醉坊”的风姿将更加迷人。
      陈景炜:是的。“陶醉坊”已注册登记,申请专利。我们正准备在全国甚至海外开设多家连锁店,让全中国、全世界了解温州的陶瓷文化。
      记 者:凭着你们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我相信“西联”将一步一步地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陈景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二OO四年六月六日)
相关链接材料:
   陈景炜,男,生于西安,长于温州。六十年代末,毕业于温州二中;七十年代中期到香港定居。
      在港期间,曾在香港大学艺术学院进修,结识许多国际上有名的艺术家。
      1993年1月12日,香港友联公司和温州西山面砖厂合资创办“温州西山联合陶瓷有限公司”,陈景炜出任总经理。在他主持下,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攀登新高峰,特别是在180家陶瓷企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北京西客站的外墙砖供应权后,企业名声大振。
      1997年“仿花岗石瓷质釉面外墙砖”被国家经贸委评为“国家级新产品”;
      1999年,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温州名牌产品”;
      2002年以来,西联公司先后荣获“出口创汇企业”、“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浙江省优秀侨资企业”等称号。